有恒产者有恒心原文翻译 有恒产者有恒心全文

有恒产者有恒心原文?

原文如下: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延伸阅读

制民恒产是什么意思?

“制民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

制民恒产,就是要制度化保障老百姓有一份丰衣足食的土地和房屋等恒产,有了恒产就会安居乐业,就会有向善的恒心,本来就有的良心还会泯灭吗?孟子反复强调“制民恒产”的重要,并把“制民恒产”提高到老百姓是否有永恒向善的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出自哪里?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恒产者有恒心什么意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什么意思|译文|出处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出自:《孟子》名言名句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译文如下:

(滕文公上)

一般人是必须保有永久的产业,才会有经常向善的心志;相反的,不能保有永久的产业,就没有经常向善的心志;如果没有经常向善的心志,种种放荡无礼,邪僻不正的坏事,就没有不敢做的了。所以,让老百姓拥有一定的产业,是安定民心的方法。

使民有恒产的意思?

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家庭有固定的产业。

原文:使民有恒产,使八口之家有百亩之田,打了粮食可以吃饱,养了家畜可以吃肉,种桑养蚕可以穿衣,还要有学校宣传孝父母、尊长者的道理。

引证解释: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大致意思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反之,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

有恒产者有恒心意思?

意思是说,有恒定产量的人会有更多的恒心。形容我们看到,一定的收获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如果当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失败,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一点动力,当我们有很多收获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很多的动力,所以说,我们应该用自己清醒的头脑去判断一件事情,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商鞅吗?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孟子提出的。意思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的回答。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认为国君应该让老百姓有私产,上能养父母下能养子女。而商鞅则认为无产者是最好的,有资产就不能全心全意为君主卖命了。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什么意思?

远离家乡置“恒产”,远离了“恒业”的人要如何安放“恒心”?

现在的恒心是指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倾向。大家都希望有恒心,持久力,耐挫力和抗干扰能力。大人总劝导:孩子要有毅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干不成大事的。这里的恒心和恒产恒业关系不很大,因为恒心,并不是让恒产千秋万代之心。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翻译出来就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这话在孟子所在的时代肯定是对的,他是圣人呀,可以站在他当时时代的山巅上,看问题一针见血,当然他说的恒心貌似和现在的恒心有区别的。

时移了,境也迁了,咱们看些现在的情况吧,现在,咱们几十年产权的房子貌似就是孟子所说的恒产吧,现在普及或基本普及了,一些城市还大量地把土地变成了钢筋水泥“恒产”,我所处的小城市,卖“恒产”成了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后来为了保这个恒产支柱,鼓励农民扔下土地买城里的恒产,但恒产有了,但远离了家乡恒业,恒产周边无恒业,恒心如何安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