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英语:Tien Yow Jeme,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广东省南海县人(今广州市西关十二甫西),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首批中国留美幼童之一,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哲学学士(Ph.B)研究生毕业。
1872年,清末革新思想家容闳在香港招考幼童。詹兴洪的好友谭伯邨,在澳门经商,见多识广,很有开明之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詹天佑报考出洋。谭伯邨是中山人,很喜欢詹天佑,认为他聪明坚毅,将来定有所成,于是早早地把四女儿谭菊珍许配了给他。詹兴洪后委托谭伯邨带上詹天佑到香港报名,詹天佑幼年就读私塾,学习很好,到香港报考成功,刚刚12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首批清代官派美留学幼童30人远赴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入小学、中学学习后,在1878年以优异成绩进入耶鲁大学,修读土木工程,铁路专业。1881年5月,以“码头起重机研究”为论文毕业,得哲学学士(Ph.B)学位。同年,清政府撤回所有留学生。百多名归国留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及欧阳赓能及时取得学位。
回国初期詹天佑回国后被派送到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85年调到广州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曾勘制广东沿海海图。1888年,经邝孙谋推荐,转入由李鸿章、伍廷芳兴办的中国铁路公司,于英国工程师金达(Claude W. Kinder)之下任见习工程师并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
唐津铁路津沽铁路段在1887年至1888年间,詹天佑参与兴建连接唐山至天津的唐津铁路中塘沽至天津段的津沽铁路铺轨,之后很快便得到金达的赏识,升任工程师和地区工程师。
新易铁路一九零一年,八国联军退出北京,逃亡西安的慈禧回京后,宣布要坐火车去西陵祭祖,令属下为她修筑一条来往高碑店至易县的新易铁路,以供慈禧祭祖时乘坐。慈禧把修筑新易铁路的事交给袁世凯负责,要求在6个月内竣工。袁世凯本想请英国工程师克劳德·威廉·金达主持修路,但却遭到法国的反对。在英法两国相持不下的情况下,1902年10月19日袁世凯正式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以四个月时间及低廉的成本建成了铁路。虽然这只有37公里长的路线没有很大的实质作用,但却是首条由中国人自行修建的铁路。
01 背井离乡求学
出国留洋路途遥远,前途未卜,第一批幼童中竟没有一个官宦子弟。出发之前,政府要求每一位家长签订一份具结书(类似于生死状),其内容大概是:“听从中国差遣……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詹兴洪当年签这个具结书的时候想必内心也是十分纠结的吧!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和其他29名幼童漂洋过海前往美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心情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了。
美国人对这些脑袋后面顶着大辫子的中国少年惊奇不已,这些幼童对美国的摩天大楼、电梯、自来水等也充满好奇,他们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最让詹天佑目瞪口呆的是眼前缓缓驶来冒着蒸汽的火车,詹天佑对火车最初的热爱就是来源于此吧!
詹天佑一干人等从旧金山乘坐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火车干线,用6天的时间横跨美国东西部,路程有3000多公里,这些幼童欢呼雀跃。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条铁路主要是由中国劳力建造,每三英里铁轨下就躺着5个中国劳工的尸体。
幼童们被安排在寄宿家庭,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在学习西方的教材。虽然学习量很大,但他们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和毅力都很好的完成了,并且他们成为了各个就读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都很勤奋,詹天佑亦是如此。他们当中还有人因为刻苦学习,早逝了。
在清政府拒绝铁路的时候,詹天佑选择了铁路。
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詹天佑真正看到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差距。当欧美等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时,清政府却依然夜郎自大、落后而不自知,这使得他下定决心学习铁路工程。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并习铁路工程。他力争上游,在校各科成绩优异并多次获得数学奖学金。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喜好打棒球。他曾经代表中国棒球队得到对手和观众的称赞,让很多美国人震惊:长辫子的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其实在球场上并不差呀!
02文化冲突下的牺牲品
这些幼童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他们过着美国式的生活,经常一身美式打扮,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个别幼童还和美国女孩子约会,自由恋爱。
1881年,詹天佑的同学容揆剪掉了代表清朝标志的辫子,公开宣布加入基督教,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清政府天真地以为这些学生花政府的钱就应当听话。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些幼童竟然失控了。清政府的如意算盘打的是“旧瓶装新酒”:在不改变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前提下,让幼童们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文明学到手,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然而,由于常年受美国文化的熏陶,幼童们的思想也被西化、不服管束了,他们向往平等自由的天空。
清政府认为的大逆不道、有失体统,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碰撞不可避免的冲突。落后的文化终将被先进的文明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最终在清政府的猜忌下,这些幼童被打上了“有害于社会”、“叛徒”、“思想犯” 的标签。他们遭到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原定十五年的留美计划中途流产。
他们不得不中断学业,被悉数遣送回国。清政府1872年到1875年之间派遣的这120个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顺利完成了学业;其余人有的被召回,有的病死,有的抗拒召回执意不归。
詹天佑20岁回国时,迎接他的不是幻想中热烈的掌声和祖国的亲人,而是一辆独轮车和一列仆役。令这些幼童难过的是:“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呀,全成了泡影。”他们的祖国竟然把他们当成了囚犯,“关押”了数天。其中有人讲:“只有睡觉,似乎让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
清政府觉得只有让他们进行“再教育”,他们才能够改邪归正。他们被随意分配工作,詹天佑被派往广州教英语。让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去当教书先生,这当真是大材小用了。詹天佑也无能为力,他只有韬光养晦,蛰伏以待。
03绝不纳妾,强制下属爱妻
有一种浪漫叫:你喜欢法国梧桐,我便在整个南京城种满了梧桐。爱一个人,倾一座城,这是蒋先生对宋美龄的宠爱。詹天佑自然也有想要宠爱的人,这便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谭菊珍。
“因为你的名字里有菊,所以我走到哪里都喜欢菊,把菊请回家”,这是詹天佑独一无二的爱妻方式。虽不盛大,却很用心,在平淡中酝酿出别样的浪漫。他每到一处总要给新家摆上菊花,他好多修建铁路的想法都是从满园的菊花丛里思索出来的。
谭菊珍和詹天佑自幼相识,他们两家是世交。谭菊珍的父亲谭伯邨经常资助詹家,也是在他的劝说下詹天佑才得以出国留学。不仅如此,他还把女儿许配给詹天佑。诚然,他是詹天佑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兼贵人了。
谭菊珍容貌动人且知书达理,她人如其名“人淡如菊”。1887年,时年20岁的谭菊珍终于等到了阔别15年归来的未婚夫詹天佑。在詹天佑最落魄的时候,谭菊珍依然不离不弃,这是一种难得的幸福。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他们如愿举办了婚礼。
婚后,谭菊珍跟着詹天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一共有8个子女,每个人的出生地点竟然都不相同。詹天佑走到哪里,谭菊珍就跟到哪里。谭菊珍从来都是无条件信任、全力支持詹天佑,给他以能量、鼓舞他勇往直前。
同样,詹天佑也没有辜负谭菊珍,他配得起这份深情。
詹天佑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绝不纳妾。即使他再有钱,也从未想过纳妾。这在当时,绝对是一股清流了。
詹天佑爱妻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他还强制要求下属爱妻。他经常对学生和下属说:“如果你们夫妻出了问题,肯定是男人不对,一定要立即道歉、检讨,这才是男人的担当。”受到他重用的也必定是“爱妻之人”,他的下属如果出现感情问题也是各种掩饰,不敢让他知道。
04设计京张铁路为国争光
弹指一挥间,已然蹉跎了24个年头,人生又能有几个24年呢!詹天佑已经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中年大叔了。他在有生之年能够等到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英国工程师在修建古冶到山海关段的铁路时,对滦河洪水季节性泛滥而形成的施工难题无能为力,清政府终于想到了已经44岁的詹天佑。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程,詹天佑发明了“气压沉箱法”成功解决了难题。因此,他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这个学会只有世界顶尖的土木工程专家才能进入。詹天佑因滦河铁桥崭露头角,但清政府依然不信任他。
在清政府看来,中国人自己修不成铁路,只有外国的技术都是好的,中国人即使学了也还是不如外国人。
曾经下令用人力拉火车的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结束后回京时体验到火车的便利,决定为满清祭祖修建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关沟段沟壑壁立、陡峻难以攀登,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畏途”。由于英、俄两国争执不下,清政府两边都不敢得罪。1905年,清政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工程顾问。
美国一家报纸评论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铁路工程师,是从船上毕业的”。更有另一家外媒讽刺道:“能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本来计划工期为7年,后来被缩短为4年。原先计划修建款项为100万两,后来被缩减到70万两。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所有人包括清朝大臣都在等着看詹天佑的笑话。
顶着巨大的压力,詹天佑接下了这个担子。他意识到:京张铁路修建的成败与否,不仅关乎他个人,更关乎整个国家的面子,还有中国铁路业的前途和信心。一旦失败,中国人能修建铁路将不被清政府和世界信任。为此,他常常夜不能寐,沉默良久。
詹天佑凭借他过硬的技术、横溢的才华和科学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铁路的新纪元。他发明了“人字形”铁路,使用两个火车头,采用了“火车自动挂钩”成功让火车驶过“畏途”。
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建成通车。这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并独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被欧美国家视为奇迹。从此,中国人也有自己设计、修建的铁路了。此后,詹天佑名声大振。
詹天佑始终坚持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的铁路,不把经济命脉交到外国人手里。
05 最后的遗憾
1911年,清政府出卖路权给外国人,引发了各省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詹天佑对清政府的腐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积极支持该运动,并且推动铁路建设。孙中山先生发展实业救国战略时找到詹天佑,意欲同他一起勾画中国铁路网的蓝图。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詹天佑费尽全力也只是修建了很短的一段铁路,川粤汉铁路未能完成是詹天佑一生最大的遗憾。
1919年,詹天佑坚持冒着严寒带病代表中国工程师出席远东国际铁路会议,捍卫了中国远东铁路的权利。回国途中,他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听闻“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詹天佑气急悲怆,心力交瘁,病情加重而亡,终年58岁。
周恩来总理说:“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在祖国有难时挺身而出,詹天佑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他临终遗嘱语不及私,只一心惦记国家的铁路事业,赤子之心令人感动!詹天佑的遗愿如今新中国都已经帮他实现了,后世还设立“詹天佑铁道科学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来纪念他。作为晚清留美幼童的一员,詹天佑只是其中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