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到底给孩子带来什么 中式教育的利弊论文

中式教育到底给孩子带来什么?

带来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公平。

中式教育保证了一个底线公平,主要是高考。对一个地区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分数年前人人平等。并且目前还找不到更合理的替代方式。因此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用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中式教育也强调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结构,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延伸阅读

中式课堂教育方式?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分为了:讲解、讲述、讲读以及讲演四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学科和学段。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

2.问答法:也称为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一种方法;优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语言变表达能力,但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3.谈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但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的实验等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方法;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2.参观法: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参观”。

学习重点在于能够准确区分参观法和演示法,参观法更加侧重的是事物实地参观,往往是在教室外,例如:去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工厂等;演示法更加侧重教室内的参观,例如:教具模型、PPT、图片、视频等。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进行操作,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技能的方法,简单总结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一种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习作业法:也称为“实习法”,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学习的重点在于区分实习作业法和练习法,练习法更加侧重从学习知识到掌握知识的过程,而实习作业发更加侧重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包括了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两者都侧重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欣赏教学法是欣赏客观事物的真善美,也就是原本存在的事物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例如老师直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情景教学法侧重教师人为创设的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例如:在讲解“背影”一文时,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从而感受父爱。

中式教育谁发明的?

中式教育由已故的济源闫合作老师发起创办,旨在推广有中国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精神的学校教育理念模式。

现代中式教育是以东方智慧为基础,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东西方教育高度融合的当代教育体系。

中式教育的历史因素?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模式。与“自由主义”相对。具体来说,是基础阶段“扫盲”+进阶阶段“国家培养人才”。这个模式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以配合国家生产的需要,其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以符合生产需要。这个模式的高等教育(以前是9年义务教育以上为高等教育,现在应该是高中以上为高等教育),是以国家为需求主体来设置专业,以国家为施教主体实施教育。这个模式的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政治集权管理教育内容,即陈丹青所谓的“教育行政化”。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执政者统筹安排的经济模式,教育在整个国民生活中的定位,是为国家生产输送人力资源,所以专业的划分,并非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国家的统筹安排。典型例子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基础教育领域,表现为,高考成为独木桥。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进入“人才培养”领域,未通过高考的,自然成为“劳力者”。这是计划经济的生产需要。

3.人口众多,也是现状之一。人口与教育资源的配比失调,加剧了“满堂灌”的现实。尤其在开放民办教育之前,公立学校根本无从应对。

这个体制框架是纲,由此可自然推导出师范教育的范式。

1.“教学方法”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与“教学内容”几乎完全脱离。政权负责审核内容,施教者负责这些内容的施教。于是,“满堂灌”成为教学的必然选择——施教者只是工具。

2.施教者无需也无力对内容负责,于是第一,对施教者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其自发的成长和提升也较慢。第二,内容难以及时更新以符合时代要求,整个反馈迭代的速度变慢。

3.师范教育重技巧而不重对内容的审视、理解、反思。所以施教者整体素质其实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

私塾体制下,师德是不必另做要求的,因为师德融于人品,融于施教者本身所受的儒家教育。通俗点说,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是因为他人品好,水平高。而眼下的师范教育,老师之所以能成为老师,是因为其技巧经过培训且通过考试。所以私塾体制下,老师能服众,往往一个教书先生也是村落领袖或长老。但眼下的老师,难以得到尊重。

中国式教育的另一个因素,是历史沿革。

从举荐到科考,中国式教育曾是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人才遴选制度之一。科考从实质上瓦解了帝国贵族对国家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是人类文明的标杆。

怎么摆脱中式教育?

一是各地方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摒弃功利思想,树立全局教育观和大教育观,以长远眼光来推动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是各地方各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学科均衡,尤其是音体美等课程不但要开足开全,还要切实保证上足上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是要发掘各学科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学校管理也要人文化

论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不同?

一、人才培养不同。

西式教育始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经验科学为中心,培养的是经验科学领域的科技型人才,“三观”认知严重西化;

中式教育始终以生命科学为中心,以儒佛道等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圣贤文化为中心,培养的是恪守君子之道的生命型人才,“三观”认知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质。

二、教书育人侧重不同。

西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教书,坚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尺度,教学理念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标准统一,因而教出学子的能力和水准基本统一;

中式教育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始终以身心成长和生命觉醒为中心,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学子百花齐放,成就也因人而异。

中式传统教育观念?

中式传统的教育观念

1.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中国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它是忽略整个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用社会价值取代人的个体价值的。

2.重人论观念,强调师者尊严: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

3.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学以致用”,并不是指实际的功用,或实利上的

4.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中国教育传统中,与社会政治的联系要更为密切一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