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效应?
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从选择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师或者家长为了教育学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并不了解。把握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对于教育孩子至关重要。
一、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
三、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
。四、禁果效应。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五、德西效应。
延伸阅读
与心理预期不符是什么效应?
是罗森塔尔的负效应。
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生有极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期望,从而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结果,智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心理效应对班级管理有哪些启示?
感谢提问。
第一,奖惩制度。
心理效应中的正强化、负强化。奖惩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良性行为动机,和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正公平,奖罚分明,说话算话,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
第二,榜样效应。
要在班级没树立榜样,培养班级管理团队。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鲶鱼效应,引入强者甚至引入竞争者。活力强的班集体,各个方面表现都会不错的。
第三,均衡管理
心理学效应中有个马太效应和木桶效应,我的理解是,班级管理中要给优秀者以肯定,给他们奖励刺激,让优秀的同学更加优秀。但不能就此忘掉了差生,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短板决定这个桶的容量,所以要不断增强差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他们优秀了,这个班级管理也会更容易。
能够促进学生效率的心理效应有?
心理效应有期望效应、深加工效应、测试效应。
深加工是指把识记项目与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的确可以增加可回忆的信息量。
深加工策略一般也有助于儿童记忆的保持。儿童深加工策略的具体发展问题在有关记忆过程的控制部分再作讨论。
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的应用?
罗森塔尔效应,提出了情绪的交互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提高学生成绩提出了可行的建议.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暗含期待效应,只要教育者尊重,热爱和关心学生,就能唤起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心理效应,…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我们越来越自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用好罗森塔尔效应,教育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接到一批新生后,我都会问学生最喜欢哪一科?最不喜欢哪一个?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往往是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学生最不喜欢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有哪些?
一焦点效应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希望别人的眼光聚集在自己身上。我们刻意让衣服着装发型出彩得体,穿名牌,戴金银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对象和焦点。 我们总会认为别人对我们会多加关注,其实这是我们放大了自我存在感和放大了自我感觉,这样子感觉,我们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就是焦点效应。
二重要效应
人人都希望别人能尊敬自己,看重自己,没有不希望自己是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无论你在酒场还是其他场合,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 人其实并不在乎自己对你有多少了解,而是在乎你有多在乎关注他们。当人们知道你在乎他们,他们对你的感觉就有些许不同,你要向其他人表示,他们对你来说非常重要,这样他们会为你尽心尽力。 你的目标不是让他人多么高看你,而是让他人高看他们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对你是重要人物,他就会干对你有帮助的事。
三期望效应
每个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期待和赞美,一旦别人对他有所期待,他就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假使你多加赞美他的能力,赞美他的智慧,他必然会努力实现你对他的期待,完成你的目标。 要学会利用这种效应,你期望他人为你做什么,就赞扬他什么。就这样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就会努力实现你想要的。这一条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
教师在工作中实用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心理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心理效应,对加强有效的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那么,呢?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即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时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
近因效应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即近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熟人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班主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也不能因偶然现象而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步,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增减效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
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一些无伤学生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赞扬他。
光环效应1920年桑代克提出,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即光环效应。
班主任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肯定地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但忌偏爱或溺爱,“一俊遮百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南风效应北风劲刮,行人越紧裹衣;南风徐徐轻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即“南风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向上、友善,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鼓舞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各种问题。
鲇鱼效应挪威渔民在鱼舱室放几条鲇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即“鲇鱼效应”。
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紧张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充分利用班级中特别活跃的“鲇鱼”,将他们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鲇鱼效应,使班集体建设更加顺利。
破窗效应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发现,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它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要明察学生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和不适宜行为,并及时稳妥地处理解决,以避免蔓延。
名人效应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易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从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把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称为从众效应。
班主任要在班上大势宣传学习标兵、科技之星、体育健将、环保卫士、文明少年的榜样形象,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面作用。
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即马太效应。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骄傲自满或变得麻木不仁,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自信,特别是对于同样的错误,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应一视同仁,才能以理服人,达到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心理效应,恰当地应用心理效应,发挥正效应的优势,避免负效应的恶果,使教育、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5个心理学效应 帮助孩子?
1. 习得性无助(屡次碰壁后放弃)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举例:小明小时候总是有很多理想,可每当他将理想告诉爸爸时,爸爸总是说“我看你根本就不是那块料,考试才刚及格,你能做……”每次谈及理想、梦想,爸爸总是会打击小明,说小明的想法不切实际,要小明将心思用在学习上,提升考试成绩。后来小明就再也没和爸爸提自己的梦想了。
2.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愿即所得)亦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很多当下所得其实是过去的“未来期待”产生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对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促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
举例:小明数学成绩常常不及格,爸爸为此也是想尽了办法,给小明报了好几个补习班,但小明数学成绩却不见一点起色。直到有次父子间谈起小明未来的理想,才直到小明想当飞行员。为此小明爸爸专门找了飞行员培训资料,看着资料上繁琐的计算,小明深刻的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爸爸的鼓励下,小明怀揣着飞行员的梦想,积极的学习数学,成绩的提升的飞快。
3. 超限效应:指同类型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举例:小明数学成绩不好,妈妈非常担心小明偏科。经常小明一回家,妈妈就提醒小明,要先写数学作业,写数学作业的时候要用心,面对不会的题要换个思路……妈妈给小明教了无数种学习数学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但小明的数学成绩却越来越差,小明也一点都不想听妈妈说有关于数学的话题,母子两经常为这件事情吵架。
4.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举例:小明有赖床的习惯,每天早上叫小明起床都是一场战斗。刚刚开始妈妈大声叫起床,小明就是不起。之后妈妈掀被子、拍打小明的脸蛋等,还是不能叫小明起床。有时气的妈妈都动手打小明,但小明还是不愿起床。突然有天小明妈妈改变的了策略,把早饭什么的都准备好,温和在床边告诉小明,离他上学还有多长时间。刚刚开始,小明还睡过头导致迟到好几次,但慢慢的小明自己也意识该什么时间点起床,才能按时到学校。
5. 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举例:孩子妈妈给孩子辅导作业时,看到孩子写错了,“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会做错。”孩子听了无数遍,有一次孩子爆发了“我就是笨,你不要管我,我再也不想写作业了,我讨厌学习,我不要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