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地区一体化的新浪潮,在不同的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国家、国际社会以及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结构模式,重塑国家、各种组织和公民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力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是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延伸阅读
全球治理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全球治理”概念最早由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系统提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目标及其路线设计的研究讨论提上人类社会发展的紧迫日程。“共商共建共享”构成了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链条,缺一不可。
元治理理论什么意思?
元治理即“治理的治理”,它是指在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重新组合治理机制。这一理论的提出,就是对治理理论的完善。
“元治理”中,(1)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社会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制定者;(2)政府要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对话、协作,共同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3)要促进社会信息透明,使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充分的信息交换中了解彼此的利益、立场,从而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4)政府要做社会利益博弈的“平衡器”,避免社会各阶层因利益冲突而损害治理协作。
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包括?
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主体间权力的写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价值理性,一方面它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集中表现,蕴含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它在世界各国的推行中,需要与各国国情相适应,其实现形式必然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治理理论的类型有哪些?
元治理理论(Metagovernance)、多中心治理理论(Polycentricity)、网络治理理论(Network governance)、变革治理理论(Transition theory)和实验主义治理理论(Experimentalist governance)。
区域协同治理理论有什么?
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理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交叉的理论,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强调调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开放性的、动态的治理活动,达成综合性的治理目标。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通常是指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和治理结构,公共权力、货币、政策法规、文化作为控制参量,在完善的治理机制下,调整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系统之间良性互动和以善治为目标的合作化行为。也就是说,在解决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时,相关利益主体应当在开放、包容、动态、可持续的治理机制下突破区域地理空间、行政区划界限等因素限制,开展协同合作,实现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总体性目标。
公共管理学治理的名词解释?
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的。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治理理论有哪些?
1.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整合、启蒙作用,增强治理能力。党的组织、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大特色。首先是党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从行政主体的二元结构中撤出,专门从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监督和调节。其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我国这种议行合一的结构决定了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监督政府。再次,政协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其成员是我国当前公民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能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有利于政策的科学性和回应性。但现实中人大、政协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对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与市民社会两者关系的整合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促进公民社会成长。需要政府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建立民主政府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推进政务公开,拓展渠道,使公民更便利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也是促进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4.培育和完善独立性强的民间组织。我国的民间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太强,要逐步授权给民间组织,使之摆脱政府的主导,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用法律对其进行制约,提高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