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原产地是哪里(玉米是怎么来的?是国产吗?搞懂玉米的前世今生)

新版《水浒传》第一集里,宋江和公孙胜在一片农田里谈话,公孙胜又是故弄玄虚的变魔术,又是满嘴虚幻飘渺的话啥的,不料被宋衙司一眼看穿,这里的公孙胜跟个神棍似的。但今天咱们要说的并不是电视剧,也不讨论剧情。这两人谈话所处场景是在一片玉米地里,咱们今天要说的正是这个。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在北宋,而在北宋是没有玉米的。

现在的玉米非常普通,吃法也有多样,可以直接拿着吃、煮着吃、烤着吃,磨成面喝粥,打成碎粒做粥等等,花式多样,特别是在某些北方地区,玉米粥是日常食物。

这么普通又普遍的一种作物,当然理所应当的认为是产自我们本地了,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比如在北方某地,某人正在吃,你凑上去说一句:兄弟,你咋吃印第安人的玩意儿?

他说不定会跳起来打你一顿,吃了半辈子了,怎么到你嘴里成印第安人的东西了?

还真是这样的,原本种植的人还真是美州的印第安人。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清朝以前也鲜有记载。

清朝马国翰写的《宿马蹄掌偶吟》中是这样写的:

番麦高撑杵,香蒿细缀珠。

这里的番麦,说的就是玉米。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在《鄞县志》中记载:

御麦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

这里的御麦,说的也是玉米,被称为五谷之外的另一谷。

那么,玉米是咋出现的?又是怎么来到我国的呢?

一、8000年到5000年前,美洲

在大约8000年前的美洲,今天的墨西哥某地,一群印第安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过着野蛮的狩猎生活,但狩猎并不能保证他们的食物来源,所以在有些时候,他们也会采集一些浆果来充饥。

在某个刮着风的午后,这群人百无聊赖的躺坐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发呆,风抚摸着这群印第安人的脸庞,却让他们更加的烦躁,因为他们很饿。

在他们不远处,两株植物正在随着风摇摆,随着它们的摇摆,两株植物不断的碰撞在一起,花粉互相掉落在各自的花盘上。

这是这群印第安人常见的场景,他们的住处前,这两样不同的植物有很多,大多交叉成长在一起,刮风当然会产生碰撞。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在这些花粉相互掉落的时候,这两种植物产生了变异,结出的种子落在地上后,来年长出了一种全新的植物。

这种全新的植物会在腰间结出一穗东西,上面挤排了一粒粒的东西。

同样是在一个没有打到猎物人午后,有个饿急了的印第安人决定吃这种黄色的东西,尽管不少人劝他不要吃,可他还是狠下心咬了一口。他咬的这一口,使一种全新的农作物产生,他绝对想不到,几千年后,这东西会遍布全球!

这是一个关于印第安人瞎编的故事吗?当然不是的。

关于怎么起源,这个是存在一些争议的。

1906年,蒙哥马利提出了和大刍草共同祖先说,只是在后面的进化中产生了不同的品种。但这里说的并不是摩擦杂交。关于杂交,阿曼森认为是因为两种野生植物相互摩擦产生了新品种。

1954年,有人称在今天的墨西哥城下的岩层里发现了玉米花粉化石。

但这个争议更加大,学术界多数并不承认。

1964年,R·S·麦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的史前人居住洞穴里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芯。

所有这些都证明,原产地不存在争议,至于真正的起源原因,还有待学者们去考证。国外记载可不像是咱们国家那么详细,咱们国家文化没有断层,可以很轻松的追溯到几千年前,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自豪!

二、15世纪,从欧洲到中国

14世纪末,哥伦布的船队在海上到处航行,他们说是在寻找新发现,他们自称冒险家。但其实,他们中更多的则是亡命之徒,他们在海上冒险的唯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现新的地方,找到更多的财宝。他们在1492年来到了印第安人的地盘,印第安人热情而炙热的欢迎了他们。然后,这群印第安人就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差点被这些人给杀光,并且抢走了无数的财宝和原产于这里的农作物种子,其中就包括玉米。

1494年时,种子跟着船队到了西班牙,很快在整个欧洲散布开来。

玉米大约在16世纪,也就是明朝年间。路线上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海上航线说,一种是陆上传播说。

海上路线说的是:16世纪,由葡萄牙人开辟的海上东方航线,他们首先带到了福建,然后传播向了内地。

陆上传播说的是:16世纪,由印度进入我国,然后流传到四川等地被种植后再传遍全国。

田艺蘅在1573年撰写的《留青日札》这样说:

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日御麦。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结实于节,真异谷也

到了万历年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这样说: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在我国北方地区,比如黑嫂所处的豫北地区就是这个名字。而之所以里面有个蜀字,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东西首先是在四川种植的。

玉米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由徐光启编撰,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农政全书》里,上面这样记载:

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因从地方得种。

我们从这里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到了这个时候,玉米的名字刚开始出现。因为各地方言的不同,玉米也有很多种名字在各地流传。

玉米从1494年走出美州,在嘉靖十年左右,也就是大概在1531年传入我国

三、16世纪到现在,全面开花

进入清朝以后,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突然多了起来。

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

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清代富尔丹编写的《宁古塔地方乡土志》中这样说:

玉蜀黍,茎叶似蜀黍,子藏包中,俗呼包儿米。

清代刘灏编写的《广群芳谱》中这样记载:

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从他方得种,其曰米、麦、秫皆借名也。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椶鱼形,苞上出须……

这说明,在清朝的时候,玉米已经开始在全国面积内种植,成为了主粮之一。到了18世纪的清朝中期,地方记载突然多了起来,比如在湖北《建始县志》记载说: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到了近现代,玉米从山区流向了平原地带,各种适合当地的品种被培育和栽种,19世纪中期时,有一句很有名的关中地区民谣:包谷下了山,棉花入了关。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玉米大国,年产量超过两亿多吨。从最开始出现在美洲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到现在遍布全球的全面种植,这里面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在进化过程中,又由于人为的流动被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口粮之一,这似乎是巧合,但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野草到粮食,再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这就是玉米的前世今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