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功臣于谦的结局是什么 大明功臣于谦的结局如何

大明功臣于谦的结局?

于谦的结局是被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下旨处死。

于谦是明朝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英宗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稳定大局,于谦指挥军队打败了瓦剌人,保住了北京。但于谦的结局很悲惨,明英宗朱祁镇在北京保卫战不久被瓦剌释放回国,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

后来朱祁镇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发动政变,拥立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复位以后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把于谦以私通藩王的罪名下旨处死。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

《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性格刚直,平时态度清高,做事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当初主张南迁的徐有贞、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这些人恰好又是拥立明英宗复辟的主力,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石亨也曾经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却因为一些过节,对于谦又怕又恨。”

明英宗本来是想留下于谦的,认为于谦其实对国家有功。但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正月二十二日,于谦、王文、舒良、王诚等六人被处决,家人免死充军,家财入官。最初给六人的裁决是凌迟处死,明英宗说:“从轻决了,去其手足罢。”

可怜于谦,忠心为国,最终落得亡身败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朱祁镇有没有后悔杀于谦?

《明史》记载,朱祁镇杀了于谦后,是有后悔的,尤其是在需要于谦的时候。

有一次边境预警,恭顺侯吴瑾便感慨道:“要是于谦在,绝不会让敌寇如此嚣张啊!”(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朱祁镇什么都没说,他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帝为默然。)

但终其一世,朱祁镇也没有为于谦说一句公道话。

于谦明朝资料?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会怎么样?

朱祁镇如果不杀于谦,我想大明的国力会更加强盛。朱祁镇是明朝中期的一位皇帝,而于谦是一位明朝的忠臣。于谦曾经抵御外族入侵,守卫明朝首都立有大功。可这样的一位好的臣子,皇帝朱祁镇确听信小人的馋言。将于谦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害了。确实是自毁长城,后来在朱祁镇当皇帝的后期,明军面对外敌入侵屡战屡败。如果于谦不死,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能够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大明朝。

于谦(明)简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5月13日,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但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公元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以御史身份随明宣宗朱瞻基征讨高煦。高煦出降后,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1430年,宣宗越级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1449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立下保卫京师之功; 1450年3月,于谦任总兵;同年8月主持兵部工作; 1457年正月壬午,明朝发生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制造不轨言论,被逮捕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决。于谦被杀之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家无余财。 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沉冤昭雪,追谥为“忠肃”。

如何正确评价明朝于谦这个人?

提到明朝于谦,首先想到的他流传后世的一首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员。

  王直、兴安、朱祁镇、钱谦益等人都表达过自己对于谦的赞美。董其昌曾说:“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来激励自己。后来,于谦在为官途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没有攀权富贵来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于谦依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

  当明朝廷贪污的官员比比皆是,于谦的清廉精神如同一剂强心针,及时改良了朝廷贪污腐败的风气。明朝于谦的成就之二,就是于谦在军事领域的建树。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廷出现了冗官、冗军等现象。于谦看到这一情况之后,他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除此之外,于谦还号召士兵们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为了将明朝军队培养成为一支精锐军队,于谦创立了团营之制。于谦所创立的团营之制具有积极意义,对后来明朝兵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文学领域也有不素的建树。众所周知,《石灰吟》是于谦的代表诗作,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于谦所表达的归隐情怀恰好预示了后来诗坛风气的转向。于谦诗作的风格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相得益彰,这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其次,明朝于谦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就是于谦的思想主张。

朱高煦为什么不杀于谦?

因为于谦是明朝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宣宗、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忠诚勇敢。毕生心系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随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须臾间扫平叛乱,得胜回朝。

宣宗仁慈,没有立即处死朱高煦。为解心中之恨,派于谦于殿前责骂他。于谦义正严辞,历数朱高煦数十条罪状,骂得朱高煦汗如雨下,满脸羞愧,认罪伏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