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代表作 本雅明的著作

本雅明代表作?

本雅明是著名的犹太人学者,出生于1892年的德国柏林。

本雅明在柏林时以一个自由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谋生,兼顾精神病理学的研究。1933年,被当时的纳粹德国驱逐出境,移居法国,在此写下许多重要作品,如《论歌德的亲和力》、《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巴黎拱廊街》等。

1940年,本雅明自杀身亡,终年48岁。

延伸阅读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怎么样?

本雅明亲身经历了艺术在技术革命中所发生的裂变,并成为了机械复制艺术时代最早的思考者,尽管他的思维仍会停留在浪漫派思想家惯有的套路中即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之中,但他仍然保持了对机械复制艺术品的客观评价。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指出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是以传统艺术“光韵”的消失为代价的。从传统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经历了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化,从礼仪到政治的过渡,以及从审美上静观沉思到人们对物从空间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的变迁。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本雅明着重论述了电影的价值。作为一个经历了从照相到无声电影再到有声电影的那个时代的思想者,本雅明的思想也伴随技术进行了一场革命。摄影实质上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有力挑战,它解放了双手,使艺术品复制成为了批量生产的技术。 在早期照相摄影中,韵味通过人像面部的瞬间表情还在作最后的道别,构成这最后道别的就是摄影那忧郁的无与伦比的美【1】人像摄影是艺术膜拜价值的最后挣扎,所以当人像在艺术摄影中消失时,展示价值便首次超出了膜拜价值。道别人像的照相摄影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一些见证,于是摄影技术便具有了潜在的政治意义。 本雅明竭力推崇技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技巧因素决定了艺术的性质和特点【2】在摄影艺术兴起的过程中,传统艺术经历了裂变的阵痛,电影时代的到来彻底终结了传统艺术的时代,宣告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也不过是演员被一个机械控制还是两个机械控制的问题。 电影的革命功能之一,就是使照相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合为一体,而在此之前,两者一直是彼此分离的。【3】电影通过蒙太奇剪辑让无数定格画面叙述故事,通过拼接和讲故事的手法使其实现了科学摄影的艺术性。为了证明电影的艺术价值,本雅明还专门拿建筑艺术举例,他认为自古以来,建筑艺术品的接受就是以消遣方式进行并通过集体方式完成的,它的法则就是最富有教义的法则【4】本雅明认为消遣性接受最早出现于建筑之中,而当时则在电影身上得到了尤为明显的体现。观众对电影这件艺术品采取了消遣的鉴赏态度,只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心不在焉代替了凝神关注。对艺术的膜拜价值在电影中被抑制,人类对艺术品的接受方式由凝神专注式的接受向消遣性接受的转变。 电影艺术借助它所特有的技术手段——摄影机,通过帮助我们了解到视觉无意识从而丰富我们的视觉世界,就像弗洛伊德通过本能无意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心理世界一样。其次电影表现通过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的非机械方面【5】,并且融合了摄影的科学性的艺术性,使其完整艺术上成为了一门艺术。 与桑切斯.瓦斯克斯这些批判理论家不同,本雅明并非一个仇视技术的艺术思想家,相反他承认技术的价值并且接受技术对艺术品产生的影响。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代表,参与了本雅明对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这个事实的描述,并且获得了它的艺术身份。

关于德国人做菜用天平议论文?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精准”与“模糊”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一个。而是给“要素”设定情境,在什么条件下“精准”,在什么条件下“模糊”。

这不禁让我想到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精准复制,它们与原版相差无几,就像德国人做菜般精准复制。但是这些艺术品千篇一律,缺乏仪式感、丧失灵韵。而中国人做的菜,每一道都是立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每一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灵韵。在古典主义的时代,“模糊”的创作造就个性,也造就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精确”让更多人趋之若鹜,因为“模糊”对于个人的天赋要求是极高的,而“精确”可以让菜鸟分分钟成为成熟的操作工。

对于天才,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去“模糊”地尝试,尝试成功后,再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如轮扁所说最精华的部分不能全然囊括,但总让菜鸟有所仰望。对于平庸之辈,精确地复刻天才外,也应该有更多自己的探索,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复制出来的一样的“优秀”,每个人都应以“模糊”的方式去参悟世界,以铸就自己不一样的“优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