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23年蚂蚁新村今日答案最新更新完整版(今日已更新)】
问题
战国时期,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是不一致的,楚国的支付单位是?
答案:担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开始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且各国计算俸禄的单位并不相同。秦、燕等国用石、斗来计算,大体以五十石为一级;楚国用“担”来计算,《吕氏春秋·异宝》所载“禄万担”便是其证。
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作为人类重要发明之一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早就出现了,我国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最迟在商代就开始使用货币了。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其中楚国的货币制度在中华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但不同区域的文明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国的货币制度就具有鲜明的楚国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制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货币制度?
一、楚国的货币
制成货币的材料是形成货币内在价值的基础,从表面看,楚国的货币材料主要有金、银、铜,但实际上构成楚国金属货币的远不止这些材料。
首先,作为贵金属货币的金币、银币,其中大多数金币的含金量在90%以上,而天然结晶的自然金一般含金量为70%,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楚国人已经掌握了提纯技术。
银币在楚国的流通没有金币、铜币广泛,出土也较少,其成分缺少相关数据证明。
相对于金、银等贵金属来说,楚国的铜币是由合金制成的,根据成色,其铜含量在40%~70%左右。
同时楚国铜币中各类合金含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规律性改变,这多与楚国货币制度的改革有关。
如楚国铜贝早年较重,后来变轻,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贝金属性的一面淡化,朝着铸币化的方向发展。
在货币形态上,楚国的货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贝壳形、龟壳形、铲形、饼形、长方形等,并且每种货币都有几种不同形态。
如金币有龟壳形、饼形;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铜币则分为贝形、铲形、长方形,每类按其样式又分为几种。
由此观之,楚国的货币形态是非常多样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的佼佼者。
第一,铜币。楚国的铜币形态以仿贝类为主,一种是完全仿天然贝类而制,一种是实腹平背。
在币文方面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的无文铜贝,另一种就是我们熟知的有文字的铜币和蚁鼻钱。
可以看出,楚国的这两种铜币都是以贝类作为参照对象制成的。无文铜币的外形较为单一,蚁鼻钱则更为丰富。
蚁鼻钱俗称“鬼脸钱”,铜钱上有文字,形状呈椭圆形,早期是空腹,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演变为实心。
蚁鼻钱的面部文字有很多种,仅出土就有十来种,对上面所刻文字的解释目前尚无定论。
从出土的蚁鼻钱看来,这种钱币形状、大小各不相同,重量也差距悬殊,大的能有7克,小的轻至0.5克,甚至有0.1克的蚁鼻钱。
考古发现的蚁鼻钱形态差距较大多是由于铸币的时间、地区不同,如在湖北发现的蚁鼻钱重量多在4克以上。
楚国除了以仿制贝类为主的铜币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铲形铜币。
从出土情况来看,铲形铜币要比蚁鼻钱大且重,重的有二三十克,轻则七八克。
由此可知,楚国的铜币外形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铸币工艺不同,铜币的大小、轻重也会随之改变。
第二,金币。楚国的金币形态以仿龟背为主,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主要分为圆饼形和钣型。
这些出土的金币在重量上差别很大,重的能达到600多克,轻的有8克,主要集中在200克至300克之间。
金币的形态主要还是集中在龟形,钣型金币和铜币一样分为有字和无字,有字金币较多。
第三,银币。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楚国的银币主要有三种,铲状、饼状和版状。楚国的银币虽然出土不多,但形态还是非常丰富的。
从整体上看,楚国的货币形态很多,如版型、铲形、饼形、龟形、贝形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形态是龟形和贝形,这两种形态的货币在出土实物中占据主要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货币市场上,龟形、贝形的货币最多,其中金币大多是龟形。
二、楚国货币制度成因——自然条件
楚国形态多样的货币和颇具特色的货币制度,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分不开,了解楚国货币制度的成因,有助于我们认识楚国货币制度的来龙去脉。
楚国处在江河湖海众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资源使楚国境内物产多样,除此之外,楚国的矿藏也非常丰富,这为货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存在很多铜矿,还有不少铅和锡。
李斯的《谏逐客书》中罗列各地特产时就提到南方多金、锡,《尚书》中也有“九江纳锡”的记载,因此中国古代之时南方锡矿较多是有历史文献能够证明的。
据现今的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锡矿资源产量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我国的锡、铅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春秋时期的楚国疆域基本包含了我国南方的锡、铅产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中,楚国铅、锡产量可以说是其他国家远不能及的。
相对于铜、锡、铅的产量,我国的金、银产量较少,产地也大部分集中在楚国,相关历史文献中先秦时期的人们提到黄金产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楚国。
从整体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属总产量相当可观,其他诸侯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矿藏的丰富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楚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也与其之关系密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矿藏丰富楚国才由可能铸造相当丰富的货币,货币制度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实际上楚国早期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历经许多朝代帝王的不断努力,楚国的疆域才得以向东迁移和向南扩张。
鼎盛时期的楚国疆域西起四川,包揽湖北省全盛,跨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十分辽阔。
但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秦国的崛起,楚国有较大范围的疆域被秦国吞并。
由于楚国地处南方,接近水,龟类、贝类相对北方要多得多。
一开始楚国人是使用龟、贝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后来随着楚国经济的发展和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金属货币逐渐走入人们的交易市场,与龟、贝同时流通,渐渐人们就从龟、贝取象来铸造货币了。
因此楚国以龟、贝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三、楚国货币制度成因——冶炼技术
从楚国的金币提纯及蚁鼻钱的铸造来看,冶炼技术与货币的成分形态密切相关。
如果楚国的铸币技术不能满足这些货币的生产条件,蚁鼻钱也不会成为楚国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
蚁鼻钱在楚国货币中占有较为庞大的数量,其冶炼技术也代表了楚国当时铸币的技术水平。
首先,楚国在开采铜矿上技术先进。根据考古学家的相关发现,铜绿山古矿最主要的开采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人们采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力,到了战国早期已经开始使用机械提升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楚国的铜冶炼技术十分先进。在铜绿山古矿遗址中,考古学发现有工作台、石钻还有一些石料等。
从石料的成分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来冶铜的主要原料有木炭、孔雀石和铁矿石。
除此之外,铜绿山还有炼铜炉,其炉身内倾,便于炉火分布均匀。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古代冶炼史上无疑是巨大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根据考古学家的相关发现,楚国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配矿技术。
这些考古研究都能够证明春秋韩国时期,楚国人在铜矿开采和冶炼方面都达到了领先水平,因此他们能够生产数量足够的铜,铸造出包括货币在内的多种青铜制品。
春秋时期,铸造青铜制品的方式主要是分铸法,楚国青铜铸造水平很高,工艺上也比较复杂。
我们所熟知的青铜器主要在祭祀中使用,随后发展到生活中成为日常用品,再后来才用于钱币的铸造。
青铜器出现以后,铜贝币才被生产出来,因此钱币的产生不仅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同时还与铜、锡、铅的数量密切相关。
如果铜的数量不充分,那么铜可能就只能作为祭祀用品而不能发挥其货币职能了。楚国的货币制度除了受到自然条件、冶炼技术的影响外,还与地域文化、贸易往来以及政局变动有关。
结语
实际上关于楚国货币的研究远不止于此,楚国的货币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所起的作用、货币具有的特色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历史是短暂的,但是其博大精深的制度特色、风俗习惯却是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人们。
参考文献:《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