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之战为什么被警告?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文人士大夫们非常不喜欢,乃至于讨厌像香积寺之战这样的战事。 战争不是个好东西,不喜欢合情合理。但士大夫们不喜欢的!
香积寺之战在哪里
香积寺位于南宁市普宁市,普宁市山水环绕,悬崖峻岭,地形复杂,群山叠翠。
延伸阅读
距离长安城南十余公里,作为由南边进入长安最后的军事要地,香积寺在史书中却是籍籍无名的存在。
唐肃宗公元757年,将将遭遇清渠之败不久的唐军和安史叛军在此处投注近30万的兵力开始决战,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战争仅仅只持续了一天,唐军就打败叛军,收复帝京。
安史之乱中的转折
若想说香积寺,安史之乱的事就必须先讲明白。
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遭受安史之乱过后的唐王朝一蹶不振,下坡路越走越深,可至于其爆发的原因,却是有着诸多因素的加持。
在这其中,唐玄宗的过错是避无可避的。
统治前期的玄宗励精求治、发展经济,唐代之繁荣景象诞生在他的手中,开元盛世的唐朝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
只是可惜唐玄宗并未做到善始善终,到了开元的中后期,他在政治上安于现状,在用人上任人唯奸,就连生活上也失去自俭,追求起了安逸享乐。
但享乐需要钱?
钱从何处来?
唐玄宗选择了压榨百姓,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这一步让他失去了民心。
除了个人的施政因素之外,唐朝内部也是纷争四起。
高度腐败的官僚阶级,出现将相不和的情况是板上钉钉,不过这些唐玄宗都不在乎,毕竟有李林甫在。
“口有蜜、腹有剑”形容此人最为合适不过,身为一国之相,李林甫的心思没有放在国家大事之上,而是在职期间排斥异己,费尽心思的讨好皇帝,为了专固自己的相权,李林甫将文儒之臣排挤出仕途之外,将祸患安禄山视作红人。
正是因为其这错误的一步棋,安史之乱才被埋下最大的祸端。
身边已然处处是陷阱,唐玄宗却丝毫不觉,军事上继续执行均田制,两极化的贫富由此无限度的被拉大,渐渐的,人们不再愿意充当政府兵,巩固中央集权的职责也就无人能再扛起来。
随着节度使地位的日益上升,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是逐渐冒出了苗头,尤其是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有野心的节度使,看着昏庸的皇帝,个个升腾起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最终,安史之乱在唐玄宗末年爆发了。
公元755年在唐玄宗身卧美人乡不知今宵几何的时候,安禄山联合属下唐兵等人在范阳起兵,攻城略池,那是想当之顺利又快活。
因为河北一带都是在安禄山管辖范围之内的。
皇帝不作为,侵略者又如此之厉害,凡是叛军所经过的州县,很快就望风瓦解,有些县令甚至大开城门迎接叛军的到来。
叛军控制河北的消息很快以五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京城,已经火烧眉毛了,昏庸的唐玄宗还依旧觉得这是厌恶安禄山的群臣故意编造出来的假话,没有相信。
有着这样的皇帝,安史之乱的规模想不扩大都难。
意识到真正发生祸乱之后的唐玄宗,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解决,而是逃跑,两京因此失手,即便肃宗上位的程序有些不合法,但在天宝十五载的七月,为了光复两京,唐肃宗迅速安排还能信任之人在长安城外围开展了多次军事行动。
战争一触即发
至德元年十二月,郭子仪收复了榆林,占领了河曲地区,顺利打开长安北部的门户。
等到次年四月,唐肃宗又开始与安禄山争夺渭河以北的地区,并且很快占据上风,取得了长安以北地区的控制权。
不过,顺遂都是偶有的,在唐肃宗信心大增的时候,清渠战败直接像一盆冷水浇到了他的头上。
因为郭子仪并没有占据地形上的有利条件,再加上指挥不一,安禄山的骑兵力量又全是精兵悍将,唐军只能向武功的方向不断后退。
面对失败,唐肃宗没有退缩,而是很快就暴露出来的战略和战术方面之问题予以解决,这一切都在为香积寺的大胜积攒力量。
那么,唐肃宗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就进攻的方向,唐肃宗根据清渠地区河道纵横的地形,意识到在这里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决战,要想取得胜利,就该考虑如何避免与叛军强大的骑兵正面交锋。
因而香积寺被才成为主战场。
其次,安禄山的兵力勇猛而源源不绝,针对叛军强大的骑兵集团,唐肃宗努力争取到了颇为擅长骑兵战术的游牧民族的军事支援,具体的做法就是“回纥可汗遂以女妻承寀兼请公主,遣首领随怀恩入朝”。
“借师助剿”的战术一定下来,香积寺一战胜利的底气其实就有了。等到战争真正开始,唐肃宗能够实打实拿出来的兵力,已经到了15万人以上,旗鼓相当的双反实力,注定了属于香积寺的必定是一场恶战。
唐军属于主动攻击的一方,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前,其率先到达香积寺,在其北边列阵。
“西距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结阵横亘三十里”,“戈蜑鼓鼙,震曜山野,距贼军数里,列长阵而待之”。
战斗的号角正式在香积寺吹响,可即便自认准备的还不错,面对具有强大攻势的叛军,唐军的初战还是以不利告终,甚至一度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直到李嗣业站了出来。
李嗣业和郭子仪一样,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杜甫还曾夸过他“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在香积寺决战开始之前,唐肃宗就对其非常之看好。
应该如何扭转战局呢?
李嗣业稍稍思考了一下,认为身先士卒是最好的鼓舞,于是他脱下上衣,手持大刀直接冲向了地方阵营,在安禄山的一众麾下尚未回过神来之时,手起刀落间已经带走了数十人的性命。
士气被大大鼓舞,唐军很快恢复主动,再次形成双方想持对抗的局面。
香积寺的安静
可是,安禄山的手下也并非是一群乌合之众。
李归仁的莽攻不过是战略决战中的第一步,安禄山最终的计划实际是要用骑兵偷袭,杀唐军个措手不及。
不得不说,叛军想要利用香积寺地区的隐蔽环境,实现合围夹击的策略成功率是相当之高,只是有告密者,让其自恃的周全最终变成竹篮打水,甚至为唐军所用。
这边的李嗣业与郭子仪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援军回纥又从背后出来,两方默契配合使得安禄山的叛军不能首尾兼顾,安禄山的大军信念愈发动摇,战斗力也随之锐减,“大溃之态”已然形成。
经过香积寺一战之后,西线的安史叛军已经丧失了基本的战斗机,盘踞长安城的既定目标更是完全落空。
为了最后一搏,安禄山让军队士兵逃亡京城,面对这步扰乱民心之棋,郭子仪等人很快维稳,在香积寺之战的第二天,就光复了西京长安。
对于历史,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和安禄山叛军一次重要而决定性的较量,是一场攸关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战役。
香积寺的成功一举击溃了安史叛军在关中地区的有生力量,使得唐肃宗“再造唐室”的计划得以初步实现,一度出现官兵进程,长安城百姓长跪不起,哭诉“不图今日复见军官”。
可是作为安史之乱军事斗争中的转折点,有关香积寺之战的记载却是相当之潦草,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文人士大夫们非常不喜欢。
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人津津乐道的战争凭借的也多是精妙绝伦的战术使用,可是香积寺一战,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像是填人,比的不是哪方的战术更为高明,而更像是“肉搏”。
这般的血腥是文人墨客不喜欢的,因此文人墨客在编写史料的时候,才会心照不宣的对香积寺之战轻描淡写的带过。
至于文人墨客这么做却无人反驳为香积寺之战发生的原因,也是因为宋朝是“崇文抑武”的。
中国历史编纂的习惯就是新朝续写前朝,种种原因堆叠在一起便有了香积寺一张的承上启下和轻描淡写。
不过除了这些,香积寺一站虽然唐朝取得了渴慕的胜利,但是香积寺却寺颓塔裂,战斗过后鲜有游者,如此也算是一种损失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