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的主要内容是,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什么体裁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延伸阅读
她是一个能使人内心愉悦的女子,而不是会爆发火爆激情的人。
——维特对绿蒂的评价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其实不只是男生才会遇上“朱砂痣”和“白月光”,女生也一样,更偏爱哪一个?那个最后没有拥有的吧,因为没有长久地陪伴在身边,没有产生过磕绊,心中对彼此都停留在最美好的幻觉里,退一步讲,也许偏爱的是那个经过主观加工的“眼前人”,在这种参加人数过多的情感里,至少有一方会受到伤害,当然全部阵亡也是情理之中。我希望多数人身边的都是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干脆利落,简明安心。
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如果没有阿尔贝特,或者他比维特晚一些出现,那么维特爱而不得的痛苦,绿蒂心中纠结克制的煎熬,甚至是阿尔贝特对威特的警觉和介意都会消失吧?前两个人终成眷属,第三个人也不必再多费心思,大家相安无事。
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感情里的三角关系也足以让当局者心乱如麻,尤其是在被倾慕者发现第二个人似乎比第一个人更合适的时候。之前网络上不是盛传一句话吗?“劈腿是一种本能,而忠诚是一种选择。”
在故事开头就已经暗示了结局,然而主人公明明什么都清楚,却还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造化爱捉弄人,维特也丝毫不令人失望地走进命运的圈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自作自受,自食苦果。人类如果能轻易控制自己的情感,收放自如,那么,世间的众多悲剧就不会存在了。
“于是他最终还是完全顺从了自己那种惊人的感情、思想和无限狂热,永恒一心一意悲惨地和那位温柔可爱的女子相周旋,毫无目的,毫无希望,既妨碍了她的安静,又耗尽了自己的精力,日复一日地接近着一个悲惨的结局”,何止维特呢?有多少书外的傻瓜不曾这样做甚至是至今仍在继续,并且从未打算到此为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维特拥有浓烈的感情,他热爱自然,他拥有分明的爱憎,他对人事有着纯粹的标尺,他是理想的,并且一直追求理想主义,可从书中的内容看,他所处的环境没有给他的理想主义留下太多生存空间。
而阿尔贝特,这个被绿蒂称赞为有爱情,并且稳重体贴,是个理想的结婚对象的人,他和维特是不同的,他们相差甚远,不管是因为观念差异,还是情敌威胁,后来他开始介意绿蒂提起维特,包括结尾,维特自杀的那把手枪,也是他阿尔贝特提供的,尽管他不知道维特借枪不是为了远行防身。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也是在维特的描述中才感觉到,绿蒂和他的心灵契合度越来越高,除了大自然,他生活在一个并不愉悦的环境里,死板无趣的上司,乏味繁杂的工作,远方母亲的牵挂和压力,绿蒂是他漂泊在生活这片风大浪急的海上的一个港湾。
在他心里,“从此以后,太阳,月亮,星星都静静地照常运转,我却不再知道何谓白天,何谓黑夜,我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了”,从那一刻起,绿蒂就是四季,是日月星辰,是夜晚与白昼,是一切。也许是我们没有给维特和绿蒂一起生活的机会,单凭他性格上的“与众不同”就来断定他不是一个适合共度一生的人,假如有机会,是不是有可能他会做得比阿尔贝特更好?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让维特厌倦,那么绿蒂是他最后的归宿,然而他不能拥有,他只能盼望每天都陪在她身边,和她的弟妹玩耍,想象着未来的幸福生活,享受着短暂的佳人在侧。
“一切人都为自己的希望所蒙蔽,为自己的期待所欺骗”,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始于眼神,止于唇齿,他想表达,但他要顾及,她也要克制。
我曾想过以后的每一天都陪你看日出日落,月上梢头,但是我少了这样一种身份,能够让我顺理成章地留在你身边。他的死是解脱,“成全”了一对夫妻,挽救了一段婚姻,终结了绿蒂的纠结,没有酿成破碎的悲剧,但一定会成为这段婚姻里的一道隔膜。三个可怜的人,每个人都想要守护什么,但同时作为代价,也必然会失去些什么。
歌德让维特内心的变化过程逐步呈现,从一开始元气满满到最后忧思重重,“倘若人们不那么热衷于运用想象力追忆往日的不幸,而是淡然处世,他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的”,折磨人的何止是不幸,更大程度上是往日的幸福和今日的对比,落差让人难以接受。
“凡是使人幸福的东西,总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难道事情都必然如此?”
然而改变他心态的东西太多了,爱情是其中之一,也是重要部分。为了爱而自杀的人选择结束一切,也丧失了所有拥有的可能,我相信世间更多的是为爱而活的人。恋情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生命也要结束。
纵使眼前暂时暗淡,但该在的一直都在的。“能结出果实的十分稀少,而果实能够成熟得更为罕见”,所以让我们原谅花开无果吧,至少曾经还有过花。
记得前不久看的一本书里有一个导演的故事,他为了艺术,为了一份纯粹,放弃了大好的前程从一线城市回到了家乡,作者在后面写道,
“理想主义是一种低能的错”
难道理想主义和生活真的格格不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维特的死,是“殉理想主义”的一种形式?正巧感情的不顺利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应该不被生活改变,还是和生活握手言和?“理想主义者是指有信仰,有追求的人。空想、不切实际之类的词都可以跟理想主义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不对的”,网络是这样说,希望我也没有混淆什么。
有一个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在一段感情里,总是女生最放不下,我回答,性格使然吧,还有传统的从一而终观念吧,这样的例子不是现代才有的,毕竟《氓》早就道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现在看来我有必要告诉她,维特是一个个例外了。怪我们,“不该对什么事都大动感情”,也不该在感情里丧失自我,
“我们一旦丧失了自我,也便失却了一切。”
答应我,别再沉溺于个人的感情无法自拔好不好?
当“往日的世界没有留下一丝踪影,往日的感情也不再激起一丝波纹”的时候,“看得透,放得下,拈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