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掘墓鞭尸是什么典故?
答:伍子胥鞭尸的典故
春秋后期,楚平王因误听谗臣费无忌之言而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过一劫。随后伍子胥逃到吴国,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后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率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国都郢,然此时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离楚国。伍子胥为泄私愤,便令人掘开楚平王坟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
延伸阅读
伍子胥为什么要鞭打楚平王的遗骸?
伍子胥之父兄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报仇,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破楚国的郢都。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用鞭子抽打300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重新坐上车之后的伍子胥一面擦着额头的汗珠一面回想着刚才的一幕幕情景。虽然没有完全腐烂仍能看出一点楚平王生前的模样,但毕竟死体与活人还是很不一样的。在这张死人的脸上,一点也没有了当年的残忍没有了当年的盛气凌人,死人就是死人。
一鞭子下去,没有听到痛苦的惨叫也没有看到呲牙裂嘴和皮开肉绽,有的只是苍蝇乱飞驱虫乱爬。脑袋被抽掉了下来,也只是在地上滚动一下,没有哀嚎没有求饶,有的只是旁观者捂住鼻子表情古怪。
伍子胥在想:我奋力把这个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打得更不成样子,又得到了什么?
是的,想当年父兄为楚平王所残杀,自己死里逃生,内心的仇恨唤醒了无尽的能量,帮助吴王打败楚国,就是为了报这杀父之仇。
可是,鞭打一个死人一具死体和折磨一个活人还是不一样的。如果鞭打一个活人,就免不了会有惨叫哀嚎和求饶,免不了会有血肉横飞皮开肉绽。我的仇恨也就会在他人的惨叫哀嚎血肉模糊之中消失。
如果没有,如果楚平王是条硬汉子紧咬牙关不哭喊一声甚至还在不停地辱骂我一家子,那他的宁死不屈也更能刺激我鞭打的力气啊!可是,这些都没有发生。
要是能在自己满腔怒火烧得最旺的那一刻把楚平王千刀万剐就好了!但这一切注定都不会发生。在仇恨燃起的那一刻,我杀不了他;而在我能杀他之时,仇恨已逐渐消退。
最最无奈的是,我没有可能带着眼前的精兵良将去与若干年前的仇人厮杀。过去的作恶者不是现在眼前的这具尸首,过去的受虐者也不是现在的我。
不去想它了,伍子胥对自己说。仇与恨的问题有点玄乎,但体力的消耗却很实在。在马车的摇晃之中,这位必将流传千古的人物很快进入了梦想,打起盹来了。
鞭尸是古代一种严重的侮辱,伍子胥为什么鞭尸楚王?
为了报父兄之仇,伍子胥将楚平王掘坟鞭尸,因为这件事,我对伍子胥很是崇拜,文人从不窝囊,你杀我父兄,我也不让你好过,灭了你的国,还要挖你的坟,鞭你的尸,实在大快人心!
在春秋末期,楚国的士大夫伍子胥本出生于大家族,父亲伍奢是当今楚国平王的老师。谁知遭小人阴毒暗算,平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想要杀了伍奢和他两个儿子。伍子胥的大哥伍尚是个孝顺的老实人,接到召回命令后执意要去,伍子胥认为这是楚王的阴谋不同意去,伍尚想了想对他说,我必须去,不然会被天下人耻笑,你先逃走吧,如果我这一去死于楚王之手,你日后也可为我俩报仇。之后伍尚被捕,回到了楚国都城,楚王果然将他父子二人杀害。
伍子胥侥幸逃脱,一路跑到了宋国投靠了太子一起生活,没想到宋国也不是个安稳之地,发生了内乱,他们俩只能继续逃亡到吴国,半路经过陈国的一个关卡叫昭关,在此便有了伍子胥为了过韶关,一夜变白发的故事。
之后伍子胥和太子建一起逃到了吴国,杀父杀兄之仇不共戴天,伍子胥始终在筹谋,他混成了吴国公子光的门客,约好他能帮助公子光登上王位,公子光就帮他攻打楚国,报仇雪恨,后来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果然顺利地成了吴王阖闾,之后伍子胥帮助吴王打回老家,攻占了楚国都城之后,大仇得报,但是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想想还是不解气,就专门掘楚王墓,鞭尸三百。
他这样做很多人认为大逆不道,可是太史公还是赞他“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