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数据正在网上裸奔 大数据的时代,你的个人隐私还安全吗?

最近,热搜上一篇题为“你的隐私数据正在网上裸奔”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关注。文章中讲述了女子曾某被网络诈骗份子骗走十几万元的事情,但既不是网贷,也不是杀猪盘,而是隐私泄露。诈骗份子加上了曾某的QQ,开门见山的表示“我有你的个人隐私”,甚至还嚣张的出示了曾某的通讯录、私密照片、手机里的工作文件等等。当然也是老套路,给钱就删除,不给钱就放到网上。

 

曾某表示,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一样,丝毫没有任何安全感。事实上,在今年2月12日晚间,臭名昭著的社交软件“电报”Telegram各大频道上,突然大面积转发了某隐私查询机器人的链接,据悉里面是中国地区的45亿条个人信息,包含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详细住址等等,数据总量高达435GB。发生在曾某身上的事情,或许就是此次大规模泄露的“后效”。

 

这无疑是令人汗毛直竖的事情。而在灰色地带传播的隐私数据也不止这些,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查开房记录”事件就是个缩影。在不法分子眼中,任何个人数据都能拿来倒卖,有媒体潜入了交易个人隐私数据的暗网群,里面都是明码标价。身份证号+姓名+住址+手机号之类的“套餐”,开价80元到400元不等;如果是几年内的微信支付宝流水、外卖记录、开放记录、交通记录,可能要3000元上下。

 

个人隐私数据的黑色交易链,真的不是危言耸听。那么,如何尽可能的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呢?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填写调查问卷、不在来源不明网站注册、不点击不明短信链接、不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在社交软件上暴露过多信息、慎连来源不明的Wi-Fi,不贪小便宜而下载不明APP、快递收货与外卖配送的地址不要写家庭住址等等,看起来并不难做到。

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把隐私“献给”APP服务商。比如实名制注册账号,都需要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这就只能寄希望于服务商有点良心,不要把这些数据分享给友商,或是卖给贩子。很可惜的是,隐私泄露事件中扮演始作俑者的,正是这些APP服务商。

 

除了电信诈骗、用个人隐私做威胁,很多隐私数据的“大主顾”,其实就是一些APP服务商。美其名曰“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给每位用户打造量身定做的推荐”。说起来还真是道貌岸然的。冷静想想,自己搜索的任何东西都会被它们用作推广的参考,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爱好,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经历了什么爱恨情仇,在互联网企业那里早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画像。

你以为自己是商家眼中的上帝,其实你只是它们眼中的一串0和1。

 

网上还有声音说“快递盒不要轻易扔掉,要把上面的个人隐私涂黑再扔”。实际上,这种操作也实属自己安慰自己,因为在有人偷偷看你的快递面单之前,你的隐私数据早就从电商平台、快递机构的服务器里走向四海八方了。淘宝京东拼多多买了什么东西、去哪家外卖点了什么吃的、给哪家企业投了简历、叫了网约车去了什么地方…..这些微小的数据都会成为黑客们的香饽饽。

大数据时代无隐私,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在这个信息交叉互联的大时代里,几乎每个人都是透明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行踪消费习惯都会被某些软件记录的一清二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谈隐私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光是穷人没有隐私,连非富即贵的人也难保隐私不泄露——这倒也是蛮公平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