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 示例:“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延伸阅读
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是怎么发明地动仪的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工作的原理是通过感测地震波来感测地震。
地球上的地震,大多是由于地球深处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所引起。由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即地震波。
震源发出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
纵波质点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纵波速度快,最先到达,主要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速度慢,第二个到达,主要使地面侧向晃动。
张衡地动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张衡的地动仪利用了惯性原理,当率先到达的纵波(P 波)来临时,中心的“都柱”会拨动震源方向的机关,让龙头张开。按照我的理解,初始振动是关键,地动仪只有在 P 波初始振动方向与震源反向的假设成立时才管用。
张衡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它能测定有地震发生,铜珠掉落的时刻,在古代的精确性下,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了。
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有哪些原理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原理,地动仪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较高的长木椎,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倒竖一个啤酒瓶相似,当地震波传来时,仪器的底座起始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于本身的惯性作用,这时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触发了这个方向的一个杠杆,杠杆带动这个方向的一个龙头,龙头就释放了口中的木珠,从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地震仪不能判定震中的距离和大小;地震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地震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原理主要有哪些
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
示例:“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地动仪的制作,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地动仪的“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就是利用一个与地面固定在一起的物体上悬挂一个摆,上端与地面一起运动,下面的摆由于惯性而滞后。例如汽车猛地向前一动,乘客向后一仰。这时脚步是和车一起动,人的上身滞后动。进而推动牙机动作,分离,使龙吐丸。同时利用龙颚下落的能量带动巧制系统,完成摆的止动,达到防止误动作。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方向的指示。
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创造的一传世杰作,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