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策秦王为什么救燕国 战国策燕策秦并赵

战国策燕策秦王为什么救燕国?

秦国联合赵国,赵国向北攻打燕国。燕王听说后,派使臣去向秦王祝贺。使臣经过赵国,赵王扣留了他,使臣说:“秦国和赵国联合,诸侯都服从。燕国之所以听命于赵国是因为秦国和赵国联合的缘故。现在我出使秦国,而赵国扣留我,这说明秦国和赵国有矛盾。秦、赵两国有矛盾,诸侯就一定不会服从赵国,燕国也不会听命于赵国。再说,我出使秦国,并不妨碍赵国进攻燕国啊。”赵王认为说得对,就释放了燕国使臣。

燕国使臣拜见秦王说:“燕王听说秦、赵两国联合,燕国派我持金千斤来祝贺。”秦王说:“燕王昏庸无道,我要赵国灭掉燕国,你还来祝贺什么?”燕国使臣说:“我听说,当赵国在全盛时期,南面的邻国是秦国,北面的下曲阳靠近燕国,赵国的土地方圆三百里,却与秦国相持了五十多年,赵国之所以反不能战胜秦国,是因为赵国小,又没有可能有其它国家来帮助扩大自己的国土。现在大王要赵国向北去灭掉燕国,如果燕国和赵国联合一致,就肯定不会再听从秦国了。我暗自为大王担忧。”秦王认为说得对,于是派兵援救燕国。

延伸阅读

文言文,战国策·燕策一,反,是什么意思?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卖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就以五百金买了那匹死马的头,回来报告国君。  反:通“返”。返回;回归。《康熙字典》:又《前汉·胜传》使者五反。《注》师古曰:反,谓回还也。  返字本作“反”。如:《诗·周颂·执竞》福禄来反;《国语·齐语》而反其侵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古诗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 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战国策燕策中的遣是什么意思?

《战国策·燕策》中出现“遣”字集中在《燕策一》和《燕策三》,共有6处,其分别是:

《燕策一·宫他为燕使魏》:魏说,因见燕客而遣之。(遣:动词,可译为:让。)

《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君遣之。(遣:动词,可译为:派)

《燕策三·秦并赵北向迎燕》:赵王以为然而遣之。(遣:动词,可译为:释放。)

《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遣:动词,可译为:派); “乃为装遣荆轲。”(遣:动词,可译为:送);“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遣:动词,可译为:送)。

参考资料:贵州版《中国历代名著丛书·战国策全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