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桃花源全文原文 再游桃花源原文及翻译

再游桃花源全文原文

《再游桃花源》

作者:明代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一、诗句的主要意境:

〔1〕环境优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险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幽深(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皆若灵壁)

二、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 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

延伸阅读

《再游桃花源》翻译

翻译如下: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前,上面有怪石,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扩展资料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

再游桃花源和桃花源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再游桃花源只是继续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

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做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这样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袁中道再访桃花源的特点及作者情感

《再游桃花源》中,首先是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其次是险(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第三是幽(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美景的赞美之情。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再游桃花源与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

1.《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2.《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3.并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4.代表的意义不同,一个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生灵涂炭;一个是向往生活的美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