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姓周的士绅家庭。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一个姓查的名门望族。
从出生时间上来看,鲁迅和金庸只相差43年;从生活空间上看,他们的家乡只相距约80公里。但是,他们在生前几乎没有发生过交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
1918年,当鲁迅凭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闯进文坛时,金庸还没有出生。
1929年,当5岁的金庸进入海宁县袁花镇小学读书时,鲁迅正在上海度过他人生中的最后时光。那时候,鲁迅的文章还没有进入教科书,金庸未必能够读到这位浙江老乡的文学作品。
1937年,当13岁的金庸小学毕业,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读书时,鲁迅已经于一年前病逝于上海。
鲁迅病逝了,他留下的文学和思想宝库,还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包括金庸。
金庸于1946年加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著名的报人、专栏作家。1959年,金庸在创办了《明报》,后来又推出了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但是,真正让金庸“成名立万”,还是他“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写出的15部武侠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广受读者喜欢,发行到全球的华人世界,是以产生了“有井水处有金庸”的说法。受金庸等人的影响,曾经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成为了当代文学大家庭的一名成员。金庸《天龙八部》和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还于2005年被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享受了“教科书级别”的待遇。
金庸的名字,也与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著名作家的名字相提并论,列入各种文学排行榜。但是,金庸对鲁迅先生敬仰有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学者王一川在《重排大师座次》一文中。将金庸排在20世纪文学大家第四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宣布封笔后,以倪匡出版《我看金庸小说》为标志,华文世界掀起了研读金庸小说的热潮,以至于产生了“金学”的说法。
1994年春天,金庸携夫人林乐怡回到浙江老家时,专程去了一趟绍兴。金庸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等地,还给鲁迅纪念馆题了词:“初瞻大师故居,想象文豪当年。”在参观三味书屋时,金庸特意去书桌上找那么著名的“早”字。
由此说明,金庸对鲁迅的著作很熟悉。
金庸对鲁迅的评价非常高。
从1995年11月16日起,金庸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开始了一场历时两年多的对话。他们针对哲学、历史、政治、宗教、国际问题、武侠小说等诸多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结集出版了一本书《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全书除了两篇序言和1篇译者小记外,共有12章。其中,在第8章中,他们用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讨论鲁迅。
在金庸看来,鲁迅在近代中国文学界享有特殊崇高的地位,“今日中国文人提到他时,通常称之为‘鲁迅先生’,而不像对茅盾、巴金、沈从文、曹禺、老舍、冰心等人那样直呼其名。”
金庸分析了鲁迅为什么会得到中国人普遍崇敬的原因:“我们尊敬鲁迅先生,不单由于他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封建腐败现象毫不妥协的激烈斗争,对中国人性格中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朽败情况大力鞭笞,那种几乎要呕出血来的痛心疾首。正如先生刚才所说:他是一个凝视着民众最深层的劣根性,如同严父一样既愤又爱的作家。他好像一个面对着自己身负重伤的孩子的医生,执着手术刀,含泪为之疗伤”
金庸说:“鲁迅先生所以得到中国人的普遍崇敬,不仅仅由于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豪,他的人格和精神远远超越了‘作家’的称呼之上。他一生即使从来没有写过个字,也是中华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由于他悲天悯人的心怀,由于他不顾自身安危而投身于唤醒民众的事业,由于他为了振兴悲惨的中华民族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样伟大的人,中国人称之为‘志士仁人’。”
“中华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这是金庸对鲁迅发自内心的评价,鲁迅自然也当得起这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