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教学理念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余光中乡愁教学理念?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延伸阅读

乡愁课文全文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对?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死之隔”,再到对祖国?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幼及?的整个??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母亲(死);我(游?)——?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

诗歌形式上,四段?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唱三叹,余?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上纯净、清淡,浅?真率??意味隽永。“??”、“窄窄”、“矮矮”、“浅浅”等叠?的形容词,?来修饰中?意象,增强了语?的?动性。

艺术风格上,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九年级第4课乡愁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把“乡愁”寄托在具象的物象上,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譬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大陆”隔开,表达诗人对大陆的思念,流露出一种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愿望。

余光中乡愁教学思想?

乡愁》余光中教学反思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文章脉络?

九年级语文上册余光中的《乡愁》以时间为顺序,表达了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不同的乡愁,且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代表漂泊、分离、诀别和隔离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诗歌的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的主题?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主题: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