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分别叫什么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的,均属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老子》说: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它是我们人类描述、认识及改造世界的一种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把世间万物都有抽象地概括为这五类物质,用以解释和探究世界万物的不易之理。这五类物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木有生长、发育的特性;火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把具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
郑玄《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者,顺天行气也。”
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是:顺次相生,隔一相克。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五行学说反映的正是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相互发展、相互联系的规律。
《黄帝内经》说:“阴阳五行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认识和理解其所包含的哲学含义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阴阳就是指的世间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状态,五行指的是事物周而复始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易经的终极意义是探寻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指导人生以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以整体的思维解决问题,以时俱进,以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据说是由人类始祖伏羲根据自然界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所创作的,后来经过周文王的推演,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又经过孔子为六十四卦做传,流传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是这三位圣人创作完成发展的智慧结晶,易经的标志性图形就是阴阳合抱的图形,代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两种特征,其中阳代表外在的、扩张的、运动的、光明的一面,阴代表内敛的、收缩的、静止的、阴暗的一面,但是阴和阳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景相互转换,变化无穷,易经的符号阴阳图就代表着阴和阳是相辅相成,相互转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含义。五行严格意义不属于易经的内容,它只是在易经的思想体系里进一步推演的变化规律,把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元素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来划分,这五中物质相生相克,根据它们相生相克的规律来加以相补相济,五行学说的理论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一些家长给孩子起名字都要求推八字,就是运用的五行学说。易经博大精深,很多人都只能窥其一斑,很难真正理解,民间一些术士利用易经来算卦,而熟悉易经的人更多的是把易经作为一种哲学智慧来提升自己的心胸、眼界和智慧,当人们真正拥有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智慧时,就能够更大程度的把握自己的命运,俗话说“善易者不卜”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五行阴阳的区别
阴阳学说将宇宙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 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
最初的阴阳现象来自阳光的背向,物体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面的一面为阴。 五行学说是奇门遁甲的重要根本观念。水、木 、火、土、金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依其性质与这五种物质相比拟而进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