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约5000年,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这座古城的苏醒,正向世人诉说着五千年前的人类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是一次偶然,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遗址群展开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含有大量碎玉料,这说明附近可能有早期的玉器作坊,于是考古队迅速将目标移至紧邻河道的附近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然而,奇怪的是,没有找到玉器作坊,却发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原来,这就是后来震惊世人的良渚古城遗址,其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
古城中央区域是莫角山遗址,其地势最高,由多个台地组成,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作为一个人工台地,其工程量不亚于埃及金字塔。
莫角山宫殿区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主要供贵族居住,而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在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当时的贵族已经坐拥庞大财富。
同时,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其西北距莫角山遗址约100米,墓地是在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墩上营建的,墓穴较宽大,含有棺椁类葬具,同时随葬大量珍贵器物,90%以上是玉器,还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迄今所见的完整“神人兽面”神徽都是出自该墓。据推测,墓主应该是良渚王。
而在良渚古城四周,还修建有距今约500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根据初步的考古认识,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
良渚古城的挖掘,也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
国际考古学界认为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二是文字;三是复杂的礼仪文化。
而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
在文字上,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而对于礼仪文化,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除此之外,良渚先民已经有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生产文化。
在饮食上,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在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除了稻米之外,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在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的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植物种,证明了这些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处于江南水乡,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当然,良渚人也有基本的畜牧业,其中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在生产上,除了农业生产,良渚古城出土的精美玉器也证明了玉器生产的存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
而经过历史的演变,曾经的良渚古城已发展为鱼米之乡,成为今天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