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孟津县属于哪个市 (孟津县属于哪个市管辖)

孟津属于洛阳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其东距郑州110公里,西距三门峡90公里,南与洛阳市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区毗邻,北跨黄河,全区约48万人口,面积758.7平方公里、辖10个镇234个行政村(社区)是洛阳北部重要的功能片区。

孟津县北依黄河,是洛阳的北部门户,是洛阳贯通南北特别是通往山西省、河北省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战略要地。

“孟津”二个字,孟,是第一,也有大的意思;津,是渡口。孟津,是洛阳北部黄河上最古老的第一个重要渡口。

01孟津最早见于《史记·河渠书》

“孟津”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史记·河渠书》引用《夏书》说:“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

在春秋战国以前直到汉唐以至宋元时期,孟津北部沿黄河一线渡口很多,重要的渡口有:孟津,在今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东同盟山下。富平津,约在今孟津县会盟镇小寨村北。小平津,在今孟津县会盟镇台荫村西北。冶坂津,即铁谢渡口,在今孟津县白合镇铁谢村北。委粟津,在今孟津县白鹤镇牛庄村北,因对应邙山委粟峰得名。平阴津,在今孟津县白鹤镇白鹤村西北。硖石津,在今孟津县白鹤镇河清村东,因在邙山硖石峰下得名。

解读:最早的孟津,仅只是一个渡口的名字,不是行政区划名,更不是县名。孟津是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开山疏河到过的地方,伏羲氏在这里得到了龙马和河图,这时还在宇宙洪荒天地开辟不久。在夏代初年之前,孟津及其传说都是神话,至今没有发现文字记载。

盘古开天

02夏商周时期的孟津

据《孟津县志.沿革》:夏代时,今孟津属于孟涂氏封国。孟涂氏是姓孟的一族,清代人张澍在他所著的《姓氏寻源》一书中说:五帝之一颛顼的大臣名叫孟翼;虞舜的大臣名叫孟亏;夏启的大臣名叫孟涂。

商代时,孟津称为“畿内地”。“畿”,又称“京畿”,畿和辅可以连用,指国都的四周郊区附近。

周代时,今孟津境内始设立“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大会八百诸侯盟誓于孟津,周武王在孟津宣誓的誓词记载在中国典籍《尚书》中,即《尚书》中的《太誓》篇。周武王的部队宣誓后,从孟津向北渡过黄河,与商纣王的部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安阳一带)并灭掉了商。后来,历史学家改“孟津”之“孟”为“盟”,周代时孟津又称“盟津”。

解读:夏商周时期的所谓“孟津”、“盟津”,仅指孟津渡口。当时所谓的“诸侯封国”下面,还没有现在的“行政区划”概念,没有设立什么省什么县的概念。

03今孟津当时设有邑而不称县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朝廷在今孟津县境内设平阴邑、穀城邑两邑。邑,相当于现在县级行政区。平阴邑的公署没治在今孟津县白合镇,原称“白鹤”,即今孟津县白合镇河清村一带;榖城邑的公署没治在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原称“榖城”或(谷城)。

解读:公元前519年,今孟津不称县,而是设了两个邑。今孟津东部设平阴邑,今孟津西部设榖城邑,这是今孟津人常说的孟津东乡、孟津西乡的雏形。今孟津境内历史上就是两个邑,按今人说法是两个“县”。

邑(yì),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示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表示城邑。最早的邑,有城市、都城、诸侯封地的意思,后来才有“县”的意思。

04秦代邑始改称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今孟津地改“邑”称为“县”。秦代今孟津境内分属于两个县,分别称为平阴县(县城在今孟津县白合镇河清村)、糓城县(县城在今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

解读:秦代实行郡县制,孟津始称县,但没有孟津县这个名称,今孟津境内只有平阴县和糓城县两个县。平阴县管辖的地方大概从今白合镇沿黄河到偃师、巩义一线。糓城县管辖的地方大概从今白合镇河清村,从横水镇向南,包括今新安县磁涧一带。县(xuán),中国最早的县指省级以下行政区划。

05西汉初年今孟津境内有三个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今孟津境内在平阴县、穀城县之外,又新增设了一个县,名叫平县(又称治平)。平县县城在今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附近。今孟津县共有平阴县、穀城县、平县三个县,三个县都隶属于河南郡(即洛阳)管辖。

解读:古时候的行政区划和现在一样经常变化,譬如前十几年孟津的黄鹿山乡和王良乡,后来撤消了,土地和人口分别并入了小浪底镇和白合镇。又譬如过去的偃师市几个乡镇,后来划归洛阳市直辖,成了洛阳市伊滨区。

06三国魏改平阴县为河阴县

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改平阴县为河阴县。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的国都在洛阳,今孟津县境属于魏国的国土,魏国把平阴县、穀城县、平县三县合并,统称为“河阴县”,河阴县仍然隶属河南郡即洛阳直接管辖。河阴县城在今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附近。

隋代大业元年(605),河阴县并入洛阳,今孟津县境内的河阴县和洛阳合并,统称“河南郡”。

解读: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分也一样经常变来变去。

07河阴县和其它县合并成为大基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朝廷又把河阴县从洛阳划了出来,并把当时的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今孟州)等县的各一部分分出组合,横跨黄河设置大基县。大基县城约在今孟津县小浪底上游对岸的济源市蓼坞村附近,今已被小浪底水库淹没。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大基县土地人口并入洛阳,统称河南郡。

解读:今济源、孟州在古代就和今孟津县关系密切,虽然有黄河阻隔,却多次划为同一个行政区。以上的“王屋”今属济源市,历史上的王屋多次脱离济源独立建县,管辖地域与今孟津西部隔黄河对应,西接山西省垣曲县。

08撤消大基县攺名为柏崖县

大基县建县不久,唐朝廷又在今孟津县境内设置柏崖县。柏崖,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大坝南端(即承大山庄)。

解读:柏崖县的设置是因为柏崖山是一座文化名山,还是控制黄河重要渡口的军亊要塞。早在东西魏时期,柏崖山上建有柏崖城,唐代时柏崖城下建有朝廷官仓柏崖仓,唐代吕洞宾还在柏崖山上炼过丹,并写有诗篇,见《全唐诗·柏崖山》。

09河清村升格为河清县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柏崖县为“河清县”。河清县隶属河南郡(洛阳)管辖。河清县城在今济源市蓼坞村(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已搬迁)附近,不久后,河清县城又迁至黃河南岸今孟津境内的河清村。

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孟津县)唐高祖武德时置大基县,玄宗先天元年间因黄河水清,易名河清县,治在黄河南(原文‘北’,为误)岸,即今白合镇河清村。黄河北岸原来有北河清村”。

《通典·州郡七》(岳麓书社1995年版):“河清,南临黄河。《左传》云‘晋阴’,即此”。这里的河清,是指黄河北岸的北河清村。

010河清县改属河北道孟州管辖

唐代会昌初年(843),河清县与黄河北岸的济源、王屋等五县改属河北道孟州管辖,但历时很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县志·概述》中说:“孟县,汉称河阳,唐称孟州。于明洪武十年(1377)改州为县,始称孟县”。

解读:河清县改属河北道孟州管辖的主要原因在于便于统筹沿黄河一线的漕运,唐代的“道”类同于现在的省。道,患唐代地方行政区名,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道由各地节度使掌管,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从“节度使”一职的名称可知,节度使原本是管理粮草辎重的官职,后来节度使的权力无限扩大,成了掌管一方军政、土地、户口、科举的割据军阀。

柏崖山

011河阳三城节度使

唐代会昌三年(843)以后约一百三十多年间,河清县受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称河阳县。当时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今温县、孟州、汜水、济源、河清县等五县。河阳三城在今洛阳市吉利区和孟津县对应的黄河两岸。河阳三城是北魏时建的三座城的统称。一为北城,在黄河北岸(今洛阳市吉利区冶戍镇);二为中潬城,在孟津黄河中间的夹心滩(雷家滩)上,现在已经淹没于黄河中;三为南城,南城在今孟津县白合镇于家村附近。

解读: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长安和魏州、幽州的交通联系,大多先从长安到洛阳,然后从洛阳北渡黄河,渡河后经太行山东麓入山西、河北。宋代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一百一十四》中载:“(后唐)同光三年正月,庄宗幸邺京(同光元年改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扈从军三万陈于上东门外,帝御城楼慰抚而遣之,宰臣赵光裔率留守司官属辞。至白坡……”“乙未、次河阳;庚辰,早发,至白坡”。白坡,即今孟津县白合镇对应之黄河北今洛阳市吉利区白坡村;也指今孟津县白合镇。

唐会昌中(约868)至宋代建隆元年(960),河阳三城节度使官署在今孟津县白合镇(白鹤)。

王屋山(上)妯娌遗址(下)

012宋代河清县独立行政

唐灭宋立后,废河阳三城节度使,河清县又从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中划出来,仍称为河清县,河清县城在今孟津县白合镇河清村。宋代孟津县城也曾短时间在今孟津县白合镇白合村东,当时的河清县仍然隶属河南郡(洛阳)管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古城》:“宋太祖开宝初,河清县城自黄河北岸移至白坡镇(今孟津县白鹤村)”。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河清县并入洛阳县。

南宋宁宗嘉定六年,即1213年7月,河清县升格为陶州。1213年12月废陶州,复置河清县。

解读:唐末宋初,河清县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南宋时河清县升格为陶州,加强了对河清县境内渡口的军亊控制。河清县先后被南宋和金控制。南宋绍兴六年(1136),抗金名将岳飞建议攻占洛阳,抢占河阳、河清、陕州、潼关,作为收复中原的跳板,建议没有被朝廷采纳。

013以孟津为名建县

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置孟津县。孟津县治由孟津县白鹤(坡)迁至孟津桃花店西柳林堤(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西),隶河南府(洛阳)辖。孟津县的得名自金熙宗天眷三年至今,已经870多年没有再改变。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0)二月,朝廷在孟津县设立河淮水军元帅府。

解读:从1140年开始,孟津才作为一个县名载入史册。

明世宗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孟津县城自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西迁至太平庄(又名圣贤庄),即今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

1959年,孟津县城迁至长华村。

综上所述,历史上今孟津作为县城时间最长的村是今孟津河清村和老城村。

014小结

孟津、盟津原本是渡口名。平阴、榖城、河阴、平县、治平、大基、柏崖、河清、河阳、洛阳、河南、陶州、孟津等,均在今孟津县境内,也是孟津县的前身。

解读:孟津县因龙马负图、伏羲画卦、一画开天、赫苏氏之墟、有嬌氏故乡、炎黄故里、黄河古津、武王伐纣会盟、周公卜洛、河洲关雎、汉魏故城、北邙帝陵、名人墓葬、名人宅第、名人园林、王铎故居、拟山园碑刻、释源祖庭白马寺等闻名于世界。

孟津文化,是河洛文化中华文化之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