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是什么意思 (反乌托邦是什么意思象征着什么)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 “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无)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小编知书~小编写过不少科幻电影类的文章,整理时突然发现,大多数科幻电影都是想像未来的模式,甚至有一大部分带有反乌托邦的色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科幻电影之所以被称作科幻,主要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很多人分不清科幻、玄幻和魔幻,而实际上这三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三者都是对未来的幻想,但科幻的重点在科学(《星际穿越》、《黑客帝国》),玄幻的重点在修仙(《斗破苍穹》、《诛仙》),魔幻的重点在魔法(《哈利波特》、《指环王》)。

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想象未来社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发展至今,科幻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反乌托邦题材。在分析原因之前,小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末的科幻电影主要是对科技负面影响的自我反思,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科学家疯狂实验的作品,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发展的忧虑(《美国外科医生》);一些机器人题材的电影则体现了对人类依赖机器的反思与担忧(《机器屠夫》)。

20世纪初,大批以太空探险为主题的剧情长片被搬上了大荧幕,描述对象从人类逐渐转向了幻想星球中的“外星人”,科幻电影脱离了诡奇怪谈,开始成型。

20世纪中叶出现了很多人类与外星人和谐共存,甚至统治外星人的科幻作品(1977年《星球大战》),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倾向,透露了人类对自身制度的信心以及对外星文明的包容。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到来,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成人严肃主题的科幻电影开始大量出现,反乌托邦神作《发条橙》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自此,反乌托邦主题的科幻电影就越来越多,如《V字仇杀队》、《黑客帝国》、《星际穿越》、《猩球崛起》、《生化危机》等层出不穷。

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从乌托邦走向反乌托邦,科幻电影到底经历了什么?在此之前,小编先来理清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乌托邦/反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来自于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于的一本书,书中描述的是一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GDP无限大、按需分配、各取所需的完美社会(也就是我们的大同社会)。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而我们的译者把它译为乌托邦,“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

“反乌托邦”最早出现在威廉?摩里斯的《乌有之乡的消息》中。与乌托邦社会真正的平和不同,这种社会表面和乌托邦社会一样美好,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的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乌托邦的世界是纯粹而美好的,反乌托邦的世界达到了和乌托邦类似的表象,但是用的方法却不是如乌托邦构架的那么美好。乌托邦是人主观臆想的美丽新社会,而反乌托邦是客观的表达乌托邦社会必然有其丑陋一面。

《V字仇杀队》

如《V字仇杀队》,它是“反乌托邦”电影谱系中最正统的成员之一。电影中的未来世界是残酷而绝望的:法西斯主义获得了胜利,英国处在极权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

V是反抗当局的孤胆英雄,他神通广大,搞“恐怖主义行动”炸毁大楼,控制电视台,并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最终,V成为了未来英国的最高领导人。

但是,理想国并没有出现,V的胜利并没有避免国家溃败,权力运作仍旧一成不变。一种恐怖推翻了另一种恐怖,才是反乌托邦影片所传达的最大问题。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系列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也同样采用了人工智能和反乌托邦的主题。影片中,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

黑客组织的领导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但是,拯救人类的主人公和庞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比,就算是有主角光环也于事无补。努力挣扎却发现世界根本无法被推翻,转而追求自己的小自由,乌托邦彻底瓦解。

诸如此类的电影还有很多,小编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反乌托邦电影盛行的原因。

首先,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态度转化,本质上凸显了人类自身的分裂。乌托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希望有更好的生活,但现实无法满足欲望需求,所以人们就试图创建强有力的组织来保障。

但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组织也不可能无限提供保障。几乎所有现实乌托邦试验的崩溃,都源于这一点。于是人对乌托邦的构想产生了幻灭,对乌托邦的不再抱以期望和热情。

可以说,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幻想了乌托邦的存在。基于乌托邦的不能实现,人们又幻想了反乌托邦的存在。人们拥有安逸于体制内和突破体制的双重欲望,反乌托邦电影既是对人类愚蠢幻想的讽刺,也是现实社会的折射。

其次,反乌托邦的出现来自于人类对自身渺小的认知和恐惧。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会对未知的庞大力量产生疑惑和恐惧,这也是人类创造了“上帝”和“神”的原因。

比如,人类最初创造核武器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战斗力和威慑力,而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放弃了核武。这就是因为人类已经意识到掌握了超越自身欲望和手段的能力,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核泄漏便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所以,人们总是对未知(不管美好还是黑暗)充满怀疑与恐惧:乌托邦这个被设定为可以满足人所有欲望的组织,其间又暗藏着什么黑暗,人们无从得知,恐怖便由此产生?黑暗本身并不可怕,光明中的黑暗才让人恐惧。

总之,科幻作品是以现有的人类精神文明为基础,所做的幻想延伸。对未来的幻想包含了人对当下的判断,就算想象力再丰富也不会超越人类认知的洞穴。

因此,每一部电影都反应了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反思,反乌托邦电影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人类不断认清自我的过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