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关于这个问题,庄子齐物篇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噫,因者问其故。子綦曰:“吾闻无为之有为,未之有为也。我则尝闻之矣:夫物无非彼也,物无非是也。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而是也。彼是方生之说也;‘是’是顺生之说也。是非相胜,而明者得之。”以其兼物之心,观天地之大者,而不以物小而遗之,则吾与彼永相保合矣。

赏析:

庄子齐物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以“齐物论”为主旨,阐述了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南郭子綦在仰望苍穹的时候,感叹世间万物的无为之美,引发了他对无为之有为的探究。他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彼还是是,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且都是顺应自然而生的。彼是方生之说,是是顺生之说,是以是非相胜,而明者得之。只有兼物之心,才能真正领悟天地之大,才能与万物相通,自然而然地与万物相保合。庄子的齐物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三暮四的古文翻译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导语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

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今日佳句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写作指导

这里的”大知”、”小知”,可以理解为大知识、小知识,大智慧、小智慧,大聪明、小聪明。

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庄子提出人要活出”简单”,活出”自然”。

今天来看,生活给人类的磨难太多了,人类又在生活中设置了重要的枷锁,所以很难真实地活出自我。人性的弱点,又使人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充满迷雾,许多貌似神明的智慧、小聪明大行其道。更可悲的是有人不但身怀小聪明,还大耍小聪明,结果使一些人活得沉重、压抑、虚伪、复杂。总之,活得很累。”小知”的人不惜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整日揣摩和挖空心思,热衷于各种设计,为迎合一个又一个机会而忙碌着,有时还要蒙蒙人。用这种方法,即使哪怕是好的出发点,由于借助了令人不齿的手段,在终点时刻也不会有敬佩的掌声。

人类社会大到战争冲突小到人际矛盾、个人烦恼,无不是预先复杂算计的结果。就像有人喊着和平的口号发动战争、拉起环保的大旗破坏家园一样。越是复杂,就越远离自然,就越矫情,严重了甚至会走向反面。从这点来看,简单的就是真实的、美的,是符合自然的。

知句论事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