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赛会在古时是非常盛行的。先民们脚踏实地、勤勉作息,不求大富大贵但愿风调雨顺,但现实经常打脸,战乱、旱灾、疾病、水患,食不果腹、生死未卜,人世间是如此不堪、令人痛苦,那就到各种鬼神上寻求精神寄托吧。起码,想象中的世界是温情而祥和的。尽管科学分析这是一种迷信活动,但代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又不失为一种可爱的风俗。在乡间,在淳朴的乡民们眼中,起码它是一种丰富生活的娱乐活动,人们举旗子、扛标语,跳跃挪动、歌之舞之,一时间,彩旗飘展、鼓乐喧天中各神灵更加惟妙惟肖、各种吃食香气远飘,人们生活中的不如意暂时烟消云散,明天的繁杂事,明天再TM地说吧!
儿时的鲁迅,期待的就是能观看这样的一场盛会。毕竟,除过年外,这就是最重要的节日了。会上,可以尽情娱乐,尽情吃喝,没有死记硬背之苦,没有被逼读书之累。何况,当时晚清治下的江浙一带的乡野间,这种活动无异于全民狂欢了。
那么,《五猖会》中,“我”之于迎神赛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童年看赛会:意犹未尽
这是因为:“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受制于地理位置,高潮看不到,只能看到赛会的尾声,尾声当然没什么意思,“我”因此很失望,又希望看到赛会的盛景,结果又”差不多”,还是失望。
书中忆赛会:感觉“豪奢极了”
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我”只好到《陶庵梦忆》(明张岱的小品文集)里去消解。里面有绍兴祈雨赛会的盛况,不仅有大人们舞龙,有村童们扮海鬼,还有故事演绎,比如《水浒》故事,令人惊奇、震撼。
东关五猖会:满怀期待
五猖会是作者鲁迅儿时的一大盛事,是全县最盛的会。梅姑庙和五猖庙里的塑型,滑稽可爱,不讲秩序,不讲仪态,都是有违礼教的,是与正人君子们、封建道统们所倡导的长幼尊卑相悖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状态,真正的民间之乐。“我”满怀期待,蹦跳着看家里的佣人搬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到船上,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父亲令背书:“我”兴致全无
当“我”沉浸在对盛会的向往中——
“去拿你的书来。”父亲不紧不慢的一句话,快乐由云端狠狠地被摔至地面。父亲要“我”拿的书,不是有趣的《山海经》,而是私塾史学教科书《鉴略》!对于这本书,我一字不懂、一窍不通,只能死记硬背,否则,就得跟五猖会拜拜了。气氛是相当紧张的,没有人敢挑战父亲,尽管母亲、长妈妈等人同情我。好歹,当太阳升得更高时,我一口气背完了。但是,当“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时,“我”忽然不高兴了,“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这篇叙事性散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运用铺垫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是为看五猖会的美好心情做铺垫。对五猖会的神往是为揭露父亲的专制与威严做铺垫。散文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父亲”代表的是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形象。在父亲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娱乐是旁道甚至邪道,读书才是正途才有出路。他是这个家的皇帝,他的话就是命令,不管合不合情理,都得遵从。他没有想过,他也不会想,他的话和他的做法,是对童真的扼杀。加之,对梅姑庙和五猖庙里各路神仙的介绍,作者用的是幽默、调侃、讽刺的笔调:
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
由是,《五猖会》的反封建主题意义就更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