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穿过黑暗,再无途径可以到达光明。”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全国都处于一种革命胜利的光明景象,而被资本主义浸染已久的上海,?却是革命与浮华纠葛并行。
它流光溢彩的往昔形象并没有被革命的风潮立即置换,相反,资本主义的诸多风气和习惯仍旧被大面积保留。
小说《上海的早晨》便再现了在这样一个光明初显,黑暗渐消的破晓时代,作者周而复先生,真实的刻写了上海的变革与从暗夜中乍见光明的人们最初的不适与艰难。
立体刻画的新中国资本家
小说着重刻画了各种资本主义形象,着墨最多也最重要的人物应该是沪江纱厂的董事长徐义德。
早在解放军还未攻打上海的时候,这位人称“铁算盘“的徐义德就想好了上海呆不住便去香港、乃至去纽约的退路。
上海的解放使他动了去香港经营产业的念头。他用在上海解放前夕运到香港的六千纱锭,在香港开办了新厂,又将现有棉纱偷运出沪,换外币存到香港、纽约的银行,并把儿子送到香港读书。
然而他终于没有走,他放不下在沪的家产。为了自身利益,他处心积虑地与共产党和人民政权对抗着。
作为沪江纱厂的董事长, 徐义德身上有工厂与工人间的矛盾;
而作为 “星二聚餐会”的成员, 他身上又有着政府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就是他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也无不体现着整个时代的特色。
复杂曲折的故事、精雕细刻的笔触,小说以三种矛盾切入,通过对徐德义为代表的一众新中国资本家形象的描写,深刻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灵魂,同时也反映了以汤阿英等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心路历程。
那个特殊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状态、各式人物的形象以及革命力量的动向,都被有力的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早晨”意象的动态历史观
读过很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文学作品,很多作品会选择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分界线,建构出旧社会即黑夜,新中国成立即天亮的意象。
很多那一时期的诗歌、小说、散文,都在歌颂早晨、太阳、光明这些意象,着重强调新中国成立在现代历史中犹如黑暗的夜晚与光明的白天瞬间交替、鲜明对照的历史时间形象。
周而复先生同样想要通过小说讲述一个光明的共和国早晨故事。
但《上海的早晨》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段独特的历史在作者的眼中,是运动的,是进行时的,它不是一个转瞬完成的凝固时刻,而是一个延续的、发展的动态过程。
因此,小说中所写的”早晨”,不是一个黑暗瞬间消散、光明立刻胜利的时点,?而是光明与黑暗交织、搏斗的过程。
在小说中,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汤阿英这些劳动者的解放,但不意味着对立势力的同时消亡。
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新中国资本家”形象。
他们配合政府,学习理论, 但他们并不是真的认同社会主义,?而是为了在新社会中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虽然有特别罪大恶极的如朱延年, 最终被镇压,?但更多人则在新社会中继续存在,他们继续保有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 住洋房、开汽车、办舞会、吃西餐。
他们也并没有被新时代排斥在外,?而是活跃在政协、民盟、民建等重要权力空间中。他们依旧保有自己的工厂, 虽然政府对剥削程度进行了一定限制,?但他们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和商业活动并从中获利。
他们在新社会继续投机倒把、偷税漏税, 用尽手段压榨工人, 甚至贿赂干部。这些人如附骨之蛆般黏附在新时代,与光明一起进入新社会,积极主动地在新社会与光明搏斗。
小说精准的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不是干净利落的黑夜结束光明到来, 而是黑夜的阴影顽强地徘徊在光明前面。
无论是潘家父子还是徐义德, 他们虽然留在了解放后的新中国,却仍在香港甚至国外经营着自己的退路。抗美援朝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迫于政治压力,也出于对强大祖国的真心渴望,捐款捐物支援国家,?但又在私密场合谈论甚至盼望着蒋介石政权能够借机反攻大陆。
这些人难以改造的意识和想法横亘在小说中, 读来让人冷汗淋漓,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与革命的艰难。
这是所有人的“早晨”
很多类似的小说都会在文末安排光明的结局,所有的坏人得到惩罚,光明照亮到每一个角落。
然而《上海的早晨》却始终没有设置这样的胜利。
直至小说结尾,工厂工人劳动、生活、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空与资本家们竭力保存的旧时空始终并行,前者虽然在公众视野中成为新社会的主体,?但是后者一直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小说里,最终被社会主义接纳了的徐义德, 除了家里仍保留了三位太太之外, 还与已经成为新政权干部的江菊霞有着不正当关系, 并且乘人之危霸占了朱延年的遗孀,?然而他的所有这些行为并未受到任何阻碍。
如果说, 罪大恶极的资本家朱延年、有血债的地主朱慕堂、特务陶阿毛等作为”敌人”,?他们的阴影随着镇压、逮捕已经消散,那那些马慕韩们对新社会权力空间的争夺, 徐义德们腐朽、阴暗的生活, 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新的历史时空中,像阳光下的影子一样,一直与新政权努力建构的用劳动创造未来的光明新世界并行角力。
这一结局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所经历的动荡和危机,而正是这样一个严寒中带着希望的”早晨”的存在,也赋予了中国革命更有层次更复杂的内涵和更有包容性的未来。
终结黑暗, 创造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这是所有期望光明的人的理想。
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
革命并不是纯净美好如天堂般的显灵,?而是在旧世界的废墟中,直面黑暗、污垢的艰难搏斗;不仅仅是惊心动魄刺刀见红的血战,?更是每一个想要进入光明的人克服自身黑暗的过程。
《上海的早晨》在它紧张跌宕的叙事中,构建出一个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织与搏斗中艰难前行的新中国形象。
像一次破晓一样,这个拥有着严寒和希望的”早晨”在众多标签化的共和国颂歌中,?显得深沉而真实。
但作者周而复却因为这份真实和清醒,在文革时期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批斗与折磨,好在他最终得到了昭雪,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太阳日益耀眼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