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徐无鬼说明什么道理?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
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角度阐释这句话,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庄子 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又何况是大贤大德的人呢?
狗是忠诚的动物,有人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现在,在喧闹的城市中,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在奢华富丽的别墅中,经常可以见到狗的身影。它们多是被主人用绳子或是链子栓着在充满祥和气氛的花园里漫步,或是跟在主人的身边轻快地奔跑着。而在庄子的那个时代,狗一般只是农家用来栓在院子里的,是草原上的羊群的守护者,是皇室由洋人手中获得的玩具,更是美味的“狗肉煲”的原材料。古时候的狗,最大的用途就是看管大门,所以现在有“看门狗”一说。那些狗都会叫吗?是的。但是它们的叫声都是不同的,叫声或大或小,或是清亮或是嘶哑,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是善吠的。但是,这些狗,大部分都是良犬。牧羊犬有着一种天然的威仪,羊群在它的带领下,总能安全地回到家中。而牧羊犬并不是很擅长叫唤的狗,或者说,它们的声音并不是那么的好听。难道它就不是好狗吗?它是的。而现在整天只会躲在主人的怀里撒娇叫唤的狗,它们的声音也许娇嫩好听,但是,在我看来,它们并比不上那些尽职的牧羊犬。所以,我更欣赏那些默默地完成着自己工作的狗,即使它们不是善吠的也没有关系。
而关于人,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所有能说会道的人就一定是贤人。历朝历代,奸臣当道之时,那些小人不都有着一张伶俐之口? 并不是伶牙俐齿就是最好,伶牙俐齿,也可以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却有很多的字义词义都是可以曲解的。所以,善言的小人,可以钻着这些个空子,颠倒是非。那些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生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贤人。见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哗众取宠,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高傲狂妄,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屈节献媚,一个沉默远胜于一万个随风转舵。”谁说能言善辩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沉默的人也许才是真正会发光的金子。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无论是善吠还是善言,都只是表面的功夫,真正的道德品质,只在与内在。心,才是最重要的。
拓展资料
最近一集不落的追了一部电视剧,可能很多朋友也都看了,就是被称为国剧良心的《大江大河》,作为一部献礼剧,人物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一味的高大全,承认光辉的人物也会有缺点,小人物身上也都有闪光点。看到水书记给初入职场的第一课,就很有感触,关于和光同尘,一直想写这篇文章,《庄子》里的这则故事能够给出很好的诠释。到了第一部的结尾,宋运辉才深刻的领会到了为什么要和光同尘,又该如何做到和光同尘。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这一段不是出自《管子》,而是出自《庄子·徐无鬼》,《管子》也有类似的内容,前边的文章已经提到过了,今天没有选用《管子》而选《庄子》,是因为后边一部分是庄子杜撰的,但是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段的意思不是很难理解,简单说一下:管仲重病之后,齐桓公问,如果管仲不幸去世了,可以推荐谁接替管仲的职位。齐桓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重要的谋士,也是和管子有管鲍之交的鲍叔牙,但是管仲说不行,为什么呢?管仲说鲍叔牙这个人的确清明、廉洁,但是有弱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不去亲近,而且眼里容不下沙子。如果看见一个人有了过错,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原谅别人。让他来治理国家,对于上面而言,必然会去过多地约束国君。齐桓公是有名的好色之徒,他当时对管仲说了自己的这个缺点,管仲觉得私生活算不了什么,国君最重要的是要知贤善用,用而能专。所以后来齐桓公在后宫里面的一些荒唐事,管仲都不怎么过问。如果换成鲍叔牙,那就不行啦。哪天上朝晚了,他可能就会劝谏,你当国君的,不应该这样呀。晚上不休息,也会来念叨:“要睡觉了,要守子时了。”鲍叔牙就是这样直来直往的,这样的人天天在君主面前唠唠叨叨、说三道四的,君主能够长久地用他吗?
所以,“上且钩乎君”,他如果真正居于上位,当了宰相,就会约束国君;“下且逆乎民”,对于下面,他就会触忤百姓。老百姓的特性就是好利,邻里之间打肚皮官司,小吵小闹,是是非非非常多,鲍叔牙见不得这些是非,对于一点小过错的人就“打板子”,这样就容易把社会给搞乱了。管仲说的这番话对不对呢?非常到位。
当领导的智慧,有时候是要宽能容下,有时候又必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团结人不是同流合污,而是能够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又知道什么时候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时候、什么岗位该用正人君子,什么地方该用好小人,但前提是有合理的制度约束其短,用其所长。
关于推荐隰朋是庄子的杜撰,先别急着否定,我们看看庄子是怎么杜撰的,这里才藏着庄子的思想。管子说,不得已的话就选隰朋吧,他的为人,能使居上位者忘记他的存在,底下人愿意与他为伴,他自愧不像黄帝那么伟大,而同情不如自己的人。用德性帮助人,称为圣人;用钱财帮助人,称为贤人。以贤才向人夸耀,没有能得民心的;以贤才来谦虚待人,没有不得民心的。他对国事不会一一干预,对家事不会一一苛察,不得已的话,就选隰朋吧。
看到这,我们可以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如果我们用人,能不能重用这样的人呢?如果只是单纯的问这么一个问题,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就该用这样的人,但是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里,却未必。因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很容易被人孤立,不能团结绝大部分人,自己累死,很多人会在旁边看笑话。而对于部下而言,很多人也不太愿意被这样的人领导。
就是为政者,要学会和光同尘。当然,和光同尘并不是同流合污,同样理想也不是可以随便轻蔑、怠慢那些不如你的人的理由,和光同尘是坚持理想、初心的基础上的保护、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方法。
庄子杜撰的这句话,才是真意所在。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