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申请书的范文?
尊敬的xxx!
您好,我是08级服装设计系xx班的学生xx。来我校一年以来,在对服装设计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渐发现对此专业的种种不适应。服装设计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美术教育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教育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因此,我想申请转系。由我校服装设计专业转向美术教育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月日
拓展资料
我是Sara, 我在BeBeyond做了8年的海外硕博申请顾问。我的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留学来转换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我今天的笔记就是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辅导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共性规律。
01.什么样的人在转专业?
我回顾了近三年的案例,有39%的BeBeyond学员是转专业申请,以下三种类型最为常见:
1. 奔着追寻本命专业去的,专业跨度比较大,比如数学转制片专业,物理转新闻专业,做市场营销两年的转去读人类学;
2. 想拓宽就业出路,这类占比最多,比如物理转人工智能,会计转信息系统工程(转码的典型道路);
3. 博士申请转专业,具体讲就是申请博士的同学要选择一个和自己本科或者硕士不同的方向,比如金融硕士转去读传播学博士,力学本科直博数学。
这些同学都转去了专排前10到前20的项目。大部分人是从大三第一学期的不同时间段下定决心转专业并且加入BBY的,他们基本上在申请前做了一份最多两份实习/科研,没有额外多“刷”和什么所谓的弯道超车。
这些结果陈述出来都很了不起,但只有申请人和陪他们走过来的辅导老师深知这背后的不易。大部分的申请人到申请提交前的最后一刻,都是不自信的。大家时刻处在对自己“非科班”背景的怀疑中,心虚自己是否能解释清楚“放弃”本专业的行为。很多人会在这份怀疑和心虚中在最后关头放弃,还是申请了“对口”专业。
02. 转专业成功的共性
本文并不是盲目倡导大家都大胆去转专业吧,而是找到了过去三年转专业案例在申请策略上的一些共性,希望给正在转专业申请或者有转专业打算的你一些参考。与其陷在自我怀疑中止步不前,不如看看有哪些解法能对症下药。
共性一:
BBY大部分学员的转专业申请都是从“找关联”开始的。我们相信,所有的转专业都不是无中生有,同学们多多少少是有过相关积累或者尝试的,在申请中,比起补短板,辅导老师会花功夫帮助同学们建立关联。比如Ashley同学在两年的地产市场营销工作中走访了中国大部分城市,深入到社区和街道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她人类学想要研究的城市化话题积攒了非常丰富的田野素材和调研经验;Lesley同学是一个超过10年的影迷,只要有钱有闲就会去参加线下观影会,她的观影量和对电影市场的洞见让她可以在实习中快速独立完成电影市场分析报告,不比科班出身实习生差。
共性二:
BBY学员在个人陈述的书写中并没有过多解释自己为什么放弃了本专业/行业。而这反而是很多转专业同学一定会走的误区。多年的申请经验告诉我们,项目并不在意你为什么不喜欢,招生官更在意的是你为什么喜欢。BBY的学员会在文书和面试里把重点放在展示后者上。这样做一方面极大减轻了申请的痛苦体验,毕竟表白比写检讨更容易让人身心愉悦,另外,共性二和共性一组合在一起,自然而然会给招生官一个充满动力和潜力的形象,增大录取概率。
共性三:
所有在BBY转专业的同学在选项目上都有清晰的思路。比如我们从数据分析专业转人机交互的学员,在申请华盛顿大学的时候,并没有选偏设计的方向,而是选择了设置在工学院的人机交互项目,不需要提交作品集,节省时间,还可以最大化利用学员在理工科上的积累优势;再比如数学转制片的学员没有选择美国而是选择了香港的项目是因为美国的项目更多给有从业经验的人开设,有点像MBA,就算拼命补实习在三个月里逐梦娱乐圈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并且如果回国发展的话香港的项目有非常多内地资源,直接可以用上。这样选项目的思路不会浪费掉大家过去的积累,减轻申请的工作量,这也是为什么在BBY转专业的学员最后时间上都比较从容。
如果你也在转专业的岔路口上犹豫,觉得时间紧背景弱,或者单纯想要搞明白转专业申请的逻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