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读后感50字(读飞鸟集有感1500字)

很早之前就想一睹泰戈尔的诗集,以观大师神貌。作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特意跑去图书馆,借来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

《飞鸟集·新月集》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属于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诗歌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的祝福,到孩子做了错事之后训诫,乃至博物学、医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无不含有诗歌的影子。

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泰戈尔十三岁便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诗歌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17岁的泰戈尔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泰戈尔主要用自己的母语孟加拉文写作,但也用英文写了一些诗歌和大量的演说,并将自己的不少诗歌和小说翻译成英文。

他的英文流畅而自然,以至于连英国人都不能发现,他的诗出自于一个非英语民族的诗人之手。他的这些英文诗,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二原著”。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神性,读完《飞鸟集·新月集》之后,灵魂得到了升华。尤其在《新月集》中,作者纯洁得像个孩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心灵的净化。

《飞鸟集》中我最喜欢的诗句: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有: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末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诗集中多处翻译为“那末”,或许这是当时的行文习惯,亦或是译者郑振铎先生的个人偏好?不得而知。但是从现在的行文规范来看,“那么”阅读起来,会更舒适一些。

读泰戈尔的诗篇,能体会到海浪、森林等大自然的气息,闭上双眼,仿佛整个人都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飞鸟集》的排版方式独特新颖,每一个篇章都是先英文后中文,一个篇章只有一句或几句诗歌,而且篇章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有的诗句意味深长,想继续阅读下去,却戛然而止。本想在阅读《飞鸟集》的过程中,仿写几首诗篇,照着泰戈尔的思路,却只留下了几句残诗。

《新月集》中的诗篇同样也是先英文后中文,篇幅已接近寻常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时本可以继续进行前面的仿写工作,但经过《飞鸟集》的思想冲击,此时已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心劲。

我跟朋友调侃说,因为字少,诗集是最不值得购买的书籍。有时整张纸中,只有中间一道窄窄的文字,其余两旁都是空白。遇到字少的短诗,整张纸或许只有四五行窄道文字,左、右、下三方会留下大面积的空白。

“空空如也”的诗集

诗歌的意蕴是隽永的,短短的几行字里包罗万象,让人思想万千。一杯茶,一本诗,坐在阳台的竹椅上,一句一句地品读。每一次地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这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泰戈尔写诗,善用辩证法、做对比。沙滩对河流如何如何,河流又对沙滩如何如何。像极了爱情故事里的小情侣,一个人背叛了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对方的回心转意。

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发现“写作无非是——把人物比喻成动物、静物,把动物、静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

《飞鸟集》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理论,泰戈尔采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人比作动物、静物,将非人的东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其中更多的内涵,期待着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挖掘。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又有太多主观意向。认为花儿是这样想,大地又是那样想。或许花儿只是花儿,大地只是大地,它们并没有泰戈尔那么多想法。很多文人墨客也是如此,过于主观,过于自我,过于浪漫,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新月集》则更加单纯、天真,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阐述世间万物的真理。

由于我的英语水平不好,不能流利地阅读英文原著,阅读外文书籍的过程,便是一种痛苦。我所阅读的版本,是中国知名翻译家郑振铎先生的译本。即便是这样,译文与原著之间,还是有所出入。

郑振铎(1898 —1958)

当时,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我所读的版本是郑振铎先生在1922年之前翻译的),行文规范与现在有所不同。《飞鸟集·新月集》中,很多地方读起来让人感到不适,不仅没有做到语言优雅,而且语言的通畅程度也有问题。

例如《飞鸟集·新月集》中的长句子,让人很不舒服。明明是两句话,甚至是三句话的体量,硬要揉在一个句子里。

“作诗如长城”

譬如一句话里好几个“的”,如《爱者之贻》第57篇“我在所有我的梦中知道她的棕色头发的接触”,又如《爱者之贻》中“献我的青春的白沫跳腾的酒给你”,真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又或者一句话里好几个转折。如《飞鸟集》的第70篇“把那些花朵抛上去的那一阵子无休无止的狂欢大喜的劲儿,……”,又如《新月集》中《长者》“当我把洗衣人带来的运载衣服回去的驴子当做学生,……”,当真是使译者语塞,读者流泪。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使用短句则尽量使用短句。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本身就很难,尤其是翻译诗歌时,要在兼顾原意的基础上,做到语言优美,更是难上加难。随着时代的进步,白话文行文规范的成熟,或许现在会有更好的版本出现;或许作为作为读者的你,能翻译出更为优美的诗句。

书籍结尾的附录中,附有郑振铎先生所写的《泰戈尔传》和翻译的《泰戈尔诗拾遗》,徐志摩先生所写的《泰戈尔来华》与《徐志摩1924年5月12日在北京真光剧场的演讲》。

其中提到了泰戈尔来华。

1924年4月14日上午8点,泰戈尔从上海北站乘早班车来到杭州,由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陪同翻译,下榻西湖饭店,在此呆了3天,参观了灵隐寺、西泠印社等名胜古迹。

1924年泰戈尔来华,此图拍摄于杭州(左起: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4月16日下午,泰戈尔在浙江教育厅作了名为《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的演讲,听众超过3000多人,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开讲啦”。

泰戈尔被杭州人民的热情所感染,即兴作诗一首:

山站在那儿

耸入云中

水在他的脚下

随风波涌

好像在请求他

但是他高傲不动

离别时,泰戈尔在西湖边恋恋不舍。他像个孩子似的,对林徽因和徐志摩喃喃道:“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啊。”

读完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新月集》,我的内心激情澎湃,仿佛在与泰戈尔本人会面一般,聆听着他的教诲,他告诉我门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面对生活,把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传承下去!


毕竟我看过的书还是太少,经历过的人和事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偏见和无知是难免的。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