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在高中以前都颇为严厉,会让我阅读很多课外读物,然后把读后感写给他看,记得当时我在写《二十四孝》读后感时,用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要做他们这样的人,他们都显得有些愚蠢”,结果被我父亲看到后,很是批评了我一番,可当时的我并不是很服气。
像王祥那般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结了冰层,只为满足他继母想吃鲤鱼的欲望,还有那个明明家财万贯,偏把家产都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自己带给老母亲过清贫日子,为了把儿子的那份口粮省出来给老母亲,竟然要把儿子给埋了的郭巨,这岂不让人觉得愚蠢?
然而长大后,回过头来再看,顿感是自己愚蠢了。
《二十四孝》为什么能够备受人们推崇?
华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早在周朝时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周礼体系,此体系的核心为宗法制,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血缘关系最主要的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君父将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儿子,儿子必须为君父分忧。
周礼体系崩坏之后,儒家思想兴起,最初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复古,重新构建礼乐制度,可惜不受列国诸侯待见,尤其是儒家提出的“君为轻”,更是让诸侯们害怕。直到汉武帝时期,出身儒家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的优化,一个是君权神授,再一个是三纲五常。
没多久,汉武帝便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在汉武帝看来,老董的思想主张非常契合汉朝的统治需求。
儒家思想和皇权实现完美匹配之后,孝道的发展便走上了快车道,三纲中的父为子纲,五常中的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注重孝道。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和招揽人才,便在老董的建议之下,下令让地方上的郡、国都来向朝廷举荐孝廉,将孝道作为人才的主要考察内容。
后来举孝廉形成了定制,大家要想入仕为官,就得在孝道上有所美名。再后来,汉朝为了进一步弘扬孝道,假借古人之名编著出了《孝经》。
最后,举孝廉的制度虽然被淘汰了,但是儒家思想却根深蒂固了,《孝经》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儒家经典。
元朝时期,儒士郭居敬将历史上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汇总,编纂了《二十四孝》,因为教育意义很大、故事性很强,行文也浅显易懂,所以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启蒙读物之一,备受人们推崇。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该怎么分类来看?
书中的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如果笼统地来看,很难看得深入。我小时候看得就很笼统,再来看的时候便将里面的故事分为四类来看,有一定榜样作用的为一类,需要扬长避短地为一类,不够真实的为一类,让人反感的为一类。
1、榜样作用
“孝感动天”,上古时期的舜从小备受继母欺凌,他父亲又习惯性地偏听偏信,可他始终没有对父亲和继母生出恨意,一边自保,一边尽孝。
“鹿乳奉亲”,东周时期的郯子始终恪守孝道,他的父母需要鹿乳来治疗眼疾,他便亲自到山林中寻找鹿群,然后披着鹿皮混入其中取得鹿乳。
“百里负米”,东周时期的仲由为了让父母吃点好的,便只身前往百里之外的地方买些白米,返程时宁愿吃野菜,都要把白米都留给父母。
“芦衣顺母”,东周时期的闵损早前不受继母待见,寒冬来临,他继母给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做的是货真价实的棉衣,给他做的却是芦花衣,最后被他父亲意外发现后,他也没有对继母恶语相向,最后一家人和和睦睦。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的母亲卧病在床,他便白天忙于国事,夜晚就到母亲床前侍疾,他在给母亲喂药之前,自己都要先尝一口,没什么问题再喂。
“拾葚异器”,两汉交替之际的蔡顺为了填饱他和他母亲的肚子,便亲自采集桑葚,将熟透的和半生不熟的分开来装,好的给母亲吃,不好的就自己吃。
“扇枕温衾”,东汉的黄香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天热时,他别出心裁地用扇子给枕头扇风,就想着让枕头的温度变得低一点,进而让他父亲枕得更舒服点,天冷时,他又坚持帮父亲把被窝暖热。
“行佣供母”,东汉的江革带着母亲躲避战乱,身无分文之时,通过到别人家做雇工来赚钱养母,自己连鞋子都不舍得买,把母亲却供养得很好。
“扼虎救父”,晋朝的杨香和他父亲一起在外忙碌时,突然有一头猛虎向他们发起攻击,并咬住了他的父亲,他不仅没有被吓跑,还拼命和老虎搏斗,最后成功让父亲虎口逃生。
“尝粪忧心”,南齐的庚黔娄为了侍候病重的父亲,毅然辞官回家,并且在大夫的建议下,亲尝父亲的粪便,以判断父亲的病况。
“弃官寻母”,宋朝的朱寿昌幼年时被迫和生母分开,生母此后下落不明,他始终不放弃寻找生母,50年后,他得知母亲在陕州,他便毅然辞官寻母。
“涤亲溺器”,宋朝的黄庭坚不顾工作劳累,长期坚持亲自给自己的母亲洗涤夜壶。
2、需要扬长避短
“戏彩娱亲”,东周时期的老莱子即使到了70岁,依然很孝顺父母,有一次,他在给父母打水的时候摔伤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把真摔倒演成假摔倒,并扮儿童状来逗父母开心。
“刻木事亲”,汉朝时期的丁兰在父母去世后,非常思念,便用木头刻出父母的雕像,对雕像格外尊重,就像他的父母还在世一般。
“恣蚊饱血”,晋朝的吴蒙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孝顺父母,夏天的时候,他为了让父亲安睡,不被蚊子打扰,他便脱下自己的衣服,守在父亲身旁。
“闻雷泣墓”,曹魏的王裒因为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所以在他母亲死后,每逢遇到雷电天气,他都会跑到母亲坟前守护。
“怀橘遗亲”,东汉的陆绩幼年时跟着父亲到袁术府中做客,临走的时候,陆绩不忘顺走了两个橘子,结果被发现了,他的此举只是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他想带回去给母亲。
3、不够真实
“卧冰求鲤”,就是前面说的那个王祥,一个小孩子,用身体的体温融化了冰层,开玩笑不是吗?
“涌泉跃鲤”,汉朝的姜诗和他妻子都很孝顺,就因为他母亲喜欢喝江水、吃鲤鱼,他媳妇每天都不辞辛苦地去江边取水,有天遇到大风,水取得晚了,他便休妻,后来在他母亲的劝解下才把妻子接回,结果他妻子回家的当天,院里出现一口泉眼,每天不仅能喷出江水,还有鲤鱼。
“哭竹生笋”,东吴的孟宗因为母亲需要竹笋来治病,可当时不是竹笋的时节,他便在竹林中大哭了起来,结果地里莫名其妙地冒出来很多竹笋。
“啮指痛心”,东周时期的曾子有一次出门在外,而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为了召唤他,便咬了自己的手指,这种痛感瞬间传到了他的心上,便在心灵感应之下急匆匆往家里赶。
4、让人反感
“埋儿奉母”, 就是前面说的那个郭巨,如果真的孝顺,为何不把钱留给母亲?何至于要去害了自己的儿子?
“乳姑不怠”,唐朝的崔山南有一个“了不起”的祖母,他的曾祖母常常难以进食,他祖母便每天坚持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她。
结语
《二十四孝》是古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促进了孝文化的发展,让我们从中得到学习与思考,或许书中有些故事让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但是它的核心是好的,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不好的,我们可以引以为戒,做得好的,我们可以学习,总之,此番阅读下来,我觉得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还有很多欠缺,需要改进,比如我到现在还没有给父母洗过脚等等。
参考文献: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图说》
《二十四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