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子
《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几天假日,并无特别之处。
对于我们而言,清明更是一种追宗溯源仪式,一次郑重其事的感怀拜祭。
1
清明祭祀,是诗意的仪式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我们以一种欢欣轻盈的心态,向翌年早春致敬。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每逢清明,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源于介子推的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
这个节日生机勃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春天蓬勃生发,人们一起去放风筝、踏青、踢球、种树。”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
2
清明祭祖,是爱的传承
《寻梦环游记》中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清明祭祖,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已逝的亲人。
带着孩子去扫墓,墓地旁的树上,新叶探上枝头,孩子们在树下嘻笑玩耍,充满生命力,再看看那长满杂草的坟堆,静寂无言,一静一动,诉说着四季轮回,生命不息。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和风撩动纯白的桐花,一切美好又如约而至。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带走阴冷,雏鸟啼鸣暖春,世间万物向阳而生。
三候虹始见,顶天立地的七色光彩,神秘且澄澈。
“清明插柳,斟雨思故人”,清明是一个伤感的节日,更是一个生发的节气,它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另一种相聚。
死去的亲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爱,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3
缅怀故人,是为了珍惜当下
清明节总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些人,和这些人相关的记忆或许已经模糊,但是心中的思念却总是远远近近、忽明忽暗地投进我们的心间。
这个日子里,我总是想起我的外公。
外公病重的那几年里,儿女都不在身边,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才挣扎着用手机拨通了每一个亲人的电话,也包括我。电话那端的他,已无力发出清晰的字音,只是”呜呜呜”的含糊叫喊,我想,那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的凄惶。
外公是我懂事后离世的第一个亲人,他的去世带给了我很痛的领悟: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除了亲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与我们而言的陌生人,他们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就在前两天,为了救火,一队30个年轻人组成的消防队,将生命留在了4000米海拔的荒虚中!
这群年轻人,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在这年纪的他们,或许刚刚踏上事业的起步,打算给家里添置一些像模像样的家居,或许刚刚喜得一子,孩子昨天才学会叫”爸爸”, 又或许刚刚从学校毕业,带着一腔热血打算服务人民。
他们就这样抱着”仗剑走天涯”的大侠梦当了兵,而如今,却泯灭于江湖。
像他们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来自他们,在漫漫长夜中的艰难探索,来自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信念。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趁还来得及,好好陪陪他们。
清明,我们可以采一朵花,可以种一棵树,可以立于松涛之中,感受英雄气息轻轻拂过。
正如于丹教授说:”清明,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