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对某一人物特别喜欢并且熟悉,那么就可以围绕某一人物来构思全文,这样更容易带入创作者的感情,更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更容易打动人。
当然,这需要积累,需要勇气,还需要不凡的构思能力。
下一次决心,掷一身才华。
1.张岱
这是16年山东唯一一篇两位阅卷老师不约而同打下60分的作文,作文题的关键词就是“行囊”。
《张岱的行囊》
公元一六四四年,数声金角响彻京城,三尺白绫独悬煤山,大明王朝如一艘破敝迷航的孤船,终于在最末一轮狂风暴雨中沉没。
与此同时,往日沉湎于西湖景致的张岱,不得不开始他生命中一段新的旅程。
他决意遁入深山,可这行囊该如何打点?家中万卷藏书汗牛充栋,纵有扛鼎之力也搬不走,只得挑选几本最钟爱的。金缕玉衣,平生尽享,此时国难当头人流窜.足以避寒可矣。古董架上的纷繁古物,若执意带走,定然会遭残损,只得长叹一声,忍痛割舍。平生浮华迷离带不走,只得做一流离荒山的野人罢了。两湖的碧桃长柳,舞榭歌台,亦搬不动分毫,只好在临行前凝望一眼,载入心中。
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儿,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的一切。毕竟行囊有限,人力亦不足,对于享尽锦罗玉宴的张岱来说,这些寒酸得可怕,但他终是撑了下来。因为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声无臭的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世事沉浮,王朝鼎革,张岱以一双穿越干山万水的眼,注视着他的城郭与人民。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移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救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酿成一页页心血的结晶。
张岱的行囊里有时西湖的眷恋。久居西湖畔,湖中典故如数家珍,西湖于他更似一位形影不离的友人,这一别28载,西湖未尝不一日魂牵梦萦。张岱的行囊里,有倾尽心血以遗后人的壮志,你看那《石匮书》恢宏大气,《夜航船》包罗万象,《西湖梦寻》风华绝代,无一不是张岱在深山中,对着孤灯破几,用秃毫蘸着破砚写就的。亡国破家之痛,繁华散尽之痛,生活困窘之痛,一一痛得真切、深沉,张岱这一游手好闲的痴人,凭什么熬过这一重重痛楚?因为他的行囊里,装着一根属于文人的硬骨头!
是啊,是啊,装千金有何用?千金终有散尽时,不如装一捧热爱,一分坚忍,则纵使前方是蜀道的千回百转,悬崖峭壁,亦能一往无前,登顶为峰。
2.诸葛亮、刘备
2018上海高考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 东南风起》
一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二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仍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人,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三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刘备和诸葛亮互相需要,也互相被需要,这也是互相成全,这点,和作文题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审题准确,形式新颖,是本文的亮点。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文章简直是搬用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没有改编与创新,算不得好文章。
3.武则天
《无字碑歌》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可以站得像她一样高,从来没有一颗心可以像她的一样骄傲,从来没有一位帝王会像她一样立下一块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定……
那无字碑上真的是一片空白吗?不,我分明看到了碑上镌刻出了一名女子的睿智与豁达。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枝独秀,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整片江山,将无数须眉穷尽一生的所得轻易地俘虏了过来,轻松地续上了传奇的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深知自己正遭受万人唾骂,“狐媚偏能惑主”,男人的骂声中还夹杂着女人的骂。她也深知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她又做出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不着一字,是非任凭后人书写。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由别人书写。功大过大皆由后世千秋评,这种大智慧有几个男儿能及?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她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那挂在草尖尚未风干的泪珠,是她午夜梦回时落下的。
不能书写功德,不能书写悲哀,那就什么也不写。也许,不说就是说得最多,空白也能容纳最多的图景。“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千古罪人还是流芳百世的名主。她留下的那一点空白是给后人,也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余地。她活得太累,钩心斗角的深宫内院,阿谀奉承的各色人等,尔虞我诈的政治漩涡……太多太多的东西都由她一个承担,真是“高处不胜寒”!
融融月,淡淡风,一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散去的一天。再华美的词藻写出的功德也有磨灭殆尽的一天。她那一点留白,有骄傲有警醒,有怅惘也有反省吧……她用那双深邃美丽的眼睛看见了未来,那是历经千秋万载也消不尽的后人评说。
只要今生,我的人生是满的;至于身后的事,留白又何妨?
4.苏武
?作文题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请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永远的苏武》
四川考生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十九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千古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