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与”凿壁偷光”
家长常用成语”凿壁偷光”激励孩子学习,表达对勤奋拼搏的推崇。然而,这个故事背后,却是匡衡的凄惨下场。下面将为大家揭秘。
匡衡的经历
据判断,匡衡生活在汉朝宣帝和成帝时期。虽然那时的西汉已经解决了匈奴问题,但匡衡出身贫寒,在临沂做佃户。他热爱读书,曾在汉成帝时担任丞相。他通过诗经中华丽的辞藻,赢得了汉成帝的信任。
“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小时候非常贫困,白天做工,晚上想利用时间学习。他了解到邻居家晚上有灯光,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光读书。然而,这个故事存在漏洞。
故事的可行性
无论是当时西汉社会的居住习惯,还是照明设备的限制,匡衡很难通过凿洞来获取足够的光亮来读书。所以,”凿壁偷光”故事本身就不成立。
匡衡的结局
据《汉书》记载,汉成帝因宠爱匡衡,赐予他3100公顷土地,但匡衡隐瞒了其中的400公顷,后遭到揭发,被剥夺丞相职位,土地也被收回。最终,匡衡被贬为废人,并郁郁而终。可以说,匡衡的行为既有”偷”的嫌疑,也给自己带来了丧失宰相地位的下场。
凿壁偷光的寓意
我们称赞艰苦条件下的学习和刻苦用功,这是”凿壁偷光”的基本含义。然而,匡衡后来的所作所为却并非值得称赞。凿壁偷光只是一个美好的典故,其真实性也有待商榷。匡衡侵占土地最终遭到应有的下场,这与他早年的行为也有关系。
总而言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应该被理解为赞扬学习条件艰苦,坚持努力的精神,而不是对匡衡全盘肯定。智者所不能为的恶行,我们更应该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