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及第是考中且高踞榜首的含义,它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之一。在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着功名和高官厚禄。纹饰通常由三个孩童组成,其中大孩子高举冠盔,象征着状元的地位,两旁的孩子则手持如意和喜报,表示庆贺。
要理解状元的产生,首先需要对与状元有关的科举制度有所了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举孝廉等制度不同的是,科举制度不看血缘关系,也不依靠举荐,而是由朝廷设立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来决定选官,这是一种进步。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确立,在宋朝完备,并延续至元、明、清等朝代,经历了超过1300年的时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科举制度中,“状元及第”是最高的荣誉。称进士考试第一名为状元,这个称呼始于唐代,当时也有人称之为“榜首”、“状头”。北宋初年,进士考试第一名多被称为“榜首”。直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制度创立,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个层次,进士解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省试第一名被称为“省元”,殿试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然而直到南宋末年,还有人将殿试前三名都称为“状元”。
从唐代到元代,状元只是一个俗称,直到明代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指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据《明史•选举志》所载:“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制度,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前,这个称谓一直沿用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