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二战时,一名意大利士兵即将奔赴战场,妻子怀着深深的不舍为他准备口粮。可是家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妻子只能用仅剩的面粉、奶酪、鸡蛋、咖啡等做成一个甜点。这位士兵每吃一口都会想起他的家,想起思念着他、爱着他的妻子。这个甜点就是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中有“带我走”的意思,也因此成了爱情的象征。
怎么样?是不是很感动?
你以为小果儿会说“好温情,打动了老夫的少女心?”
错!这其实是商家为了营销而编出来的故事。
据说真实的版本是,1971年,餐厅老板娘Alba Campeol刚生完小孩,身体十分虚弱,Alba的婆婆为她做了意大利传统甜点萨芭雍。萨芭雍是用鸡蛋和甜酒、奶油混合,浇在各种水果上制成的甜品;而给孕产妇吃的,则把甜酒换成水。
萨芭雍长这样
为了提神,Alba的婆婆在萨芭雍里加入了些咖啡粉。(尽管很想吐槽给产妇吃咖啡粉这件事,但外国人貌似不太在意。)Alba从中获得灵感,和厨师一起研发出了新款甜点——提拉米苏。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相比前者显然过于平淡了。
古今中外像这种“尬编”的故事可不少。
你知道情人节为什么要送巧克力吗?其实是日本商家的心机!
原本情人节并没有送巧克力的风俗。1936年情人节传到日本,神户的一家叫做莫洛佐夫的巧克力厂家在报纸上打出广告:“送给你的情人巧克力吧”,第一次提出”情人节送巧克力“的概念。
上世纪5、60年代,随着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品牌商们开始了频繁的营销活动。1958年,玛丽巧克力在新宿伊势丹开展了一场“情人节女性向男性赠送巧克力”的专卖活动,鼓励女性大胆表白爱意。
此后,森永、伊势丹百货、SONY的进口商店都先后通过营销活动,赋予巧克力“爱情告白”的意味,“情人节送巧克力”也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至于“巧克力甜蜜中带有苦涩,就像爱情的滋味”、“巧克力易融化,像爱情一样脆弱”、”不同口味的巧克力代表不同的意义,送给不同的人”等等说法,都只是人们的附会而已。
你以为只有外国有这样的故事?咱中国编出来的食物故事同样不少!
在这些故事里,中国的皇帝都是吃货,躺枪最多的就数乾隆和李世民!
其中,“乾隆吃后赞不绝口”系列有无锡小笼包、叫化鸡、镇江锅盖面、山东菜煎饼、西施豆腐、肠粉、车轮饼、瓦罐煨汤、松鼠鳜鱼、樱桃肉、奥灶面、龙井虾仁、驴肉火烧……
而“李世民尝了欲罢不能”系列有老潼关头夹馍、河南烩面、萝卜牛杂、鱼蛋汤、御鸭坊烤鸭、香酥牛肉饼、泡泡油糕、少林寺素饼……
好好的皇帝就这样成了咱大中华美食代言人。。
其实很多“地方特色小吃”并没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有的甚至是1949年之后才诞生的,却为了打造“老字号”的形象而强行加戏,让自己成为“历史悠久的名小吃”,来招揽更多生意。
小果儿觉得,为食物赋予有趣的故事本无可厚非,但重点在于“用心”。用心做出美味的食物和用心为食物编故事相加,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效果,甚至成为一种风俗和文化。和故事相比,食物的味道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