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母亲结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遵从父母之命,信赖媒妁之言,以先结婚后恋爱的结合方式,开始了他们婚姻生活的帷幕。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也没有海誓山盟的情感宣言。就这样,在平平淡淡中,相依相随彼此牵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整整半个世纪。他们的爱是朴实的,也是真挚的,更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他们那种彼此关心体贴,彼此尊重信任,不离不弃,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情意是值得我效仿和学习的。
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我和父母聚少离多,只有假期的时候才能一家三口回老家陪着父母。所以每当深夜无法入眠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幼年时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我眼前。记得我记事起的时候,父亲为了家里的生活就选择去遥远的成都养蜜蜂,一年只回一次家,北方的夏天荞麦花开了,父亲赶着打糖季回来,很快秋天一过,他和蜜蜂又要离开老家去南方,再见到父亲就得来年的夏天了!
作为留守农村家中的母亲,既要承担抚育年幼的孩子的责任,还不能耽误地里的农活。由于孩子多,劳力少,母亲每日勤勤恳恳地劳作着,忙碌着,奔波着,辛苦着。为的是多打几斤粮食,多挣几个工分,让我们姐弟几个能够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尽管母亲在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委屈,但在父亲面前,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托我们写给父亲的书信中总是安慰父亲不要牵挂家里,安心养蜂。时至今日我们都很难想象母亲是如何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挑起家里这个重担,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无怨无悔的守望者,也许就是那份对父亲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吧!
回忆起远在外地养蜂的父亲,除了努力的赚钱,还时刻牵挂着家里的妻儿。那些年月,微薄的收入(据父亲后来讲,父亲当时一年也就挣四五千元)很难支撑一大家八口人的生活。为此,父亲总是勤俭节约、紧缩开支,尽可能地多给家里攒点钱,以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记得父亲每次和我聊天的时候,都会谈起他年轻时吃的苦,父亲一个人在四川养蜂,三年才穿一双鞋,鞋底都不记得补了多少次;为了给家里省钱,父亲在外几乎不买肉吃,甚至蔬菜也都是自己挖的野菜。小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等到自己参加工作了,每当回忆起父母吃过的苦,我的眼睛都是湿湿的!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不再去养蜂了,家里条件好了很多。记得村里很多人都说我家是万元户(那个时候谁家里能有个一两万元真是村里的富豪了),父亲给家里建起了石窑洞,一家人不用再住土窑洞了。至此,父母才结束真正意义上的两地生活,我们一家才得以真正团圆。而此时的他们已是人到中年,父亲的头发一半都白了,人生最值得怀念和记忆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在没日没夜的劳作中消失殆尽。
父亲是个性子直、脾气急的人,却在温柔贤惠,忍耐性极强的母亲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母亲总能以柔克刚,用她那和风细雨般的劝慰言语感化着父亲,使父亲看上去是一位没有脾气的男人,所以我们家里从小没有见过父母争吵过。为此,父亲从内心深深地佩服着母亲,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经常告诉我们一定要对母亲好。像天底下所有爱他们的儿女们的父母一样,我的父亲和母亲同样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儿女们。这份爱是无私的,毫不保留的,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记得母亲给我讲过:父亲为了我们五个孩子和这个家,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为了使到自家的地里的路好走点,修路的时候被塌下来的土块压断了左腿,在炕上住了一个月都不能动,那年秋天父亲去四川养蜂还是拄着双拐去的。在我上高二的时候,父亲在承包的土工程里又摔伤了两根肋骨。到现在给父亲换衣服的时候,细细摸父亲的肋骨还有突起的部分。这就是我的父亲,这样无私地爱着孩子和家,值得我永远学习!
如今,他们的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无情的岁月却在他们的身上雕刻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当年挺直的腰板佝偻了,一头乌黑的头发全白了,健步如飞的步子变缓了很多……而他们思念子孙的情却更浓了。
去年哥哥给父母在县城里买了楼房,父母依依不舍地卖了农村的老房,跟着哥嫂一起住在县城里。哥哥和嫂子为人都很实在,所以父母每天都和哥嫂住在一起,也许二老是为了每天能看到自己的两个孙子吧,人老了就是希望每天能看到自家的孩子喜笑颜开。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父亲的一日三餐,父亲依旧饭后和母亲一起看电视,或是到小区里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只有在年老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另一半的重要性。子女如何孝顺,都无法替代老伴在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无法替代老伴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从父母彼此关爱的眼神中,我能读懂他们对彼此的牵挂。从他们互相交流的言语中,我能体会到他们那份亘古不变的深情。我从心底里羡慕他们,羡慕他们一路携手走来,虽历经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依然彼此恩爱,相依相随;我从心底佩服他们,佩服他们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当中,虽栉风沐雨,依然忠贞不渝,风雨同舟。
从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打我记事起,奶奶就是和我们一起住(爷爷我没有出生就去世了,只有在照片里看到过爷爷),母亲从没有和奶奶争吵过,每次吃饭都会先盛饭给奶奶,也要我们必须先给奶奶端饭;每天夜里,母亲都是第一个给奶奶铺好被褥!奶奶时常都会和父亲一样叮嘱我们要对母亲好,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奶奶是在我高考那年冬天去世的,去世前拉着母亲的手说了很多的话。母亲的贤惠和善良,为这个家营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了这个温馨的港湾,我们从小才生活得要比村里其他孩子幸福!
在我的记忆力,母亲对于自己的几个子女,更是处处关心疼爱有加。几乎没有斥责我们的场景。母亲的善良,导致我们兄妹几个在她面前无拘无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也就是这种无所顾忌的交流,使得母亲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最为融洽。只有在母亲的身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在尽享母爱的同时,我们也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和满足。
父亲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位乡村医生。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自学医学方面的知识,参加了乡镇医疗培训,自己报考了医师证。十里八村生病的家庭都会叫父亲去看病,有时候夜里十二点有人来敲门,接父亲去看病,都是随叫随到。遇到家庭贫穷的病人,父亲从来都是只收取药费;很多孤寡老人来看病,或是父亲去看病,连药费都不收。父亲的善举得到了很多人的回馈,每年秋忙的时候,我家都会有很多邻村的叔叔阿姨来帮忙秋收,经常能看到有邻村的爷爷奶奶给父亲送鸡蛋和馒头。父亲还是个接生婆,行医的这四十多年,父亲少说也接生过三四百个孩子。父亲的敬业和他那种甘于吃苦,不愿做有损人格和丧失党性的男人气概,更是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父亲在十里八村有很高的威望,与他刚正不阿的禀性是分不开的,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这些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留在了北京,父亲和母亲也会经常来北京看孙子。母亲每次来了少则住两三个月,多则住七八个月;倒是父亲不习惯北京的生活,所以每次来最多就住一个月。因为习惯了老家的早睡早起,每天都把院子打扫的很干净,帮着母亲喂养猪和鸡。所以来到北京一刻也闲不下来,总想找点事做,再加上和小区里的老人也不熟悉,每次都会提早坐飞机回老家。
眼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所以只要有假期,就想回老家走走。这几年的五一、八月十五、十一、父母生日、元旦、春节,只要父母没有在北京,我都会回老家陪着他们,虽然每次离开时父母都会说,我们在哥哥家很好,就不要担心了,好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对媳妇和儿子一定要好,别给她们发脾气,能跟着你就是你的福气。所以没事就别老回来了,来回路费也得花一两千元;其实我能感觉到他们很不舍得我走,尤其是母亲,每次都能看到她的眼圈是湿的,所以每次离开老家我的眼泪同样在眼圈里打转,看到父亲满头的白发,缓慢的脚步下楼送我们一家三口,我的心里都会纠结自责。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把他们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给了我们,让我们姊妹五个感受到了这份最伟大的爱。他们的爱和天下父母的爱一样无私伟大。
王树文,陕西延安吴起人,教育工作者,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