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简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国学启蒙·~
文/Cary
最近读到一篇外文文章,引用了所谓中国古典文献“Essay 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中的观点。我当下机械地翻译成“论万物一致性”,顿觉诧异,估摸这该是柏拉图的手笔,难道是作者故意幽中国一默。
心下仔细琢磨,是了,这正是《庄子·内篇》中大名鼎鼎的《齐物论》。
PART
01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齐物论》是庄子所著,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内容上有机统一,贯穿着庄子齐一万事万物,及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向往的思想。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共四个部分,即别天人,破对待,辩然否,立主旨。全篇通过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意指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PART
02
开篇“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一节,讲师生二人关于“天籁”、“地籁”与“人籁”话题的讨论,这正是庄子论述“别天人”主题的发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籁”本义是洞穴,古人观察到声音总是从洞穴中发出来的,所以引申为声音。“人簌”是人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地发出的声音,“天籁”是天发出的声音。“三籁”有“小、大”之别,即在价值上天籁高于地籁、地籁高于人籁。
庄子独创“大块噫气”的概念,指出整个宇宙天地在运转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种韵律感,像人的呼吸一般。
万物音律如斯,人间百态亦同。“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争名夺利,永无休止。“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这就是所谓的人生吗?庄子由衷发出了“己乎!己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一叹。
PART
03
庄子在《齐物论》中用的是一种“全息宇宙观”的视角。他将“我”作为万物之一的对待性的、限制性的和排他性存在的概念,即“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于是,“我”便不能化约为人的体“道”之心。人生也必然是对“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否定,追寻物之上的“真宰”,认清是与非本为虚幻才是正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紧接着庄子以“尧舜问询”为喻,点明“道”的真诚,继以两组对话,指出“圣人不从事于务”,人生的态度,又或者说追求的境界当是“不就利,不违害”和“不喜求”的。人心若真能“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才能真正做到“寓诸无竟”吧。
PART
04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命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蝴蝶和我都可能在彼此的梦境里。由此,“自由”究竟为何?人生的选择究竟有没有意义?
是非然否可能就如昨天我与一位北方朋友争论是“豆腐泡”,还是“油豆腐”的称谓一样荒唐可笑。万物齐一,彼此转化,套用一句尼采发明的但已被滥用的俗语,正是“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