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寺庙,一般大家都会认为是指佛教中进行宗教活动主题的场所,是置放佛像经文,供僧众进行修行、弘法之地。
前期热播古装剧《庆余年》中提到的“鸿胪寺”却别有一番内涵。剧情提到主角范闲卷入朝政纠纷,被借调至鸿胪寺负责和北齐使臣谈判。这里的“鸿胪寺”是壹个集外宾接待、谈判等事物于一体的部门,类似如今的外交部。显然和大家认知的“寺”意义截然不同。
原来“寺”在古代本是中顶级官署的名称,到了秦朝,索性就把官员任职的地方统称为寺。于是就出现了如鸿胪寺(接待外宾,等于于皇帝的私人外交部),太常寺(管理皇帝理祭祀之事)、大理寺(负责刑事案件审理,相当今年的顶尖法院)等机构了。
那么这些古代机构又是怎么演变为现今的佛教场所呢?
佛寺·历史沿革
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刘庄梦见神人西来,于是派遣蔡愔等人出使西域天竺寻求佛法。三年后,使团邀请到传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同行,并携搜集的佛经佛像归来。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于洛阳兴建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据闻为了纪念白马驮来经书以及运输佛像的功劳,故起名“白马寺”。
可见,白马寺虽为中国佛寺之始,可开始兴建只为安置远道而来的高僧,和如今的国宾馆别无二致。两位高僧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佛教文化迅速流传昌盛,因此专门用于佛教修行传道的场所就被统称为“寺”,汉代佛寺初现,只是简单的以官邸为寺。久而久之,官署衙门的称谓也不再运用“寺”了。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对佛寺形成一定的需求。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民宅、寺院、陵墓、宫殿等大量建筑可以看出,四合院是中国汉族地区古代建筑群体最基本的格式。上至皇室宫殿,下至百姓住宅,都是整齐划一的院落式布局。森严的等级观念则体今年宅院大小、开间、装饰等方面。因此,不同于西方教堂属于独具一格的专门性建筑,中国寺院是从民间住宅改造而来的。
陕西古代民宅
改造过程也特别便捷,只需“舍宅为寺”:住户迁出,僧侣、佛像等迁入,稍加修缮便可。因此白马寺建成后,也有不少官僚与富家捐赠现成的府邸与私宅为佛寺。但佛寺终究是宗教建筑,简单的改造住宅只能化解供奉佛像、学习用房、僧众生活等日常需求,难以凸显佛教特征。
? 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制佛塔。其主体为四方院落中的两层楼阁,楼顶立柱形塔刹,上累七层相轮,介绍至迟于东汉时期佛塔已传入汉地。
? 据《魏书·释老志》 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法。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上述记载可推测,该寺为四方法布局,且寺中建有佛塔。
? 北魏时期,佛教和王权结合而获取巨大发展,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与洛阳均建有大量佛寺,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永宁寺。据《洛阳迦蓝记》记载, 该寺前为寺门, 门内建塔, 塔后建佛殿。令人惋惜的是,寺中的九级木塔在永熙三年(即建成18年后)毁于一场大火。
由此可见,“塔”这种外来建筑形式在中国被彻底佛教化,并演化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建筑。因此,改宅为寺的过程中,必须在寺前造塔,或是在宽大的原宅院中心造塔,形成以塔为中心,殿为附属的宗教性建筑群。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甚至到初唐,佛寺布局基本沿用前塔后殿的简单搭配,当时寺院习称“浮图祠”(“浮图”是“塔”的音译)。
随着佛教分宗立派之势渐盛,以佛殿为主、多重院落的佛寺格局逐渐取代了以佛塔为主的佛寺,佛塔的地位最初下降。唐代中后期禅宗兴盛,提倡“伽蓝七堂”制,佛寺基本呈平面方形, 对称稳重, 南北中轴线布局,如此形制可谓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具体表现。隋唐以后,以佛殿为主体的佛教寺庙布局基本已成定制, 佛塔逐渐淡出佛寺建筑群的中轴线。
佛寺·空间布局
寺院设置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也许还有藏经阁(楼), 左右各有观音殿、祖师堂、药师殿等配殿。院内生活区主要集中在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房(厨房)、斋堂(食堂)、职事房(库房)等。接待四海之来客者的云会堂(禅堂)则设在中轴线西侧。
近现代汉化佛寺典型设置平面图
当然,根据史料记载,“伽蓝七堂”只是汉化佛寺典型设置,并非每个寺院都是按照这种玩法布局,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01
山门
佛寺大门被称为“山门”。由于过去寺院多远离尘俗市井而设于山林之处,故取此名。山门一般有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这三座门(至少中间一座)通常被盖成殿堂,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02
天王殿
山门之后便是天王殿,晨钟暮鼓位于天王殿两侧,和之相平行。所谓“晨钟暮鼓”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天王殿内供六尊像,弥勒佛奉于殿中央,面对山门;其背后供韦驮天,面对大雄宝殿;殿两侧供四大天王。
03
大雄宝殿
天王殿往北就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即佛寺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汉译,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辽宁奉国寺大雄宝殿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与各宗派间的不同差异,正殿内供奉的佛像情况较为复杂。主供奉的佛像称为“本尊(主尊)”,从主尊数字看,一般有一、三、五、七尊四种。首先,殿内若只供一位主尊的,一般是佛教的缔造者——释迦牟尼佛的像;其次,供三尊佛为主尊称“三佛同殿”。其中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俗称“竖三世佛”,从左往右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的启蒙老师,亦称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今年佛)、弥勒佛(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亦称未来佛);
另外按地域空间划分的,名为“横三世佛”:正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药师佛一般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胁侍为日光、月光两位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有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胁侍。
最后,还有成组不可分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五尊;以及供奉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共七尊,通称过去七佛。
04
法堂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皈戒集会的场所。因此法堂内除供奉佛像外,一般设法座,供高僧讲经说法。
05
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佛寺内中轴线末端,通常是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也称为藏经楼。一般不对外放开。
佛寺·中国之最
最早的佛寺
河南白马寺。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白马寺除了是中国佛寺之始,还诞生了不少“第一”,如第一部中文佛经与中文戒律、是首位来中国传播弘扬佛法的高僧居所、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
洛阳白马寺
专属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山西悬空寺。山西浑县对于悬空寺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之说法,因其如临深渊的险峻地势而著称。该寺建成于1400年前的北魏后期,寺内有三教殿,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规格顶尖的佛寺
北京雍与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亲王府,是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在潜之居”。于乾隆九年(1744年)被“改宫为寺”,作为皇家御用寺院,雍与宫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全国规格顶尖的佛寺。
拥有最大佛钟的佛寺
寒山寺内拥有全国最大的佛钟,佛钟高8.6米,最大直径5.24米,整体重达108吨,钟面刻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9800字,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
苏州寒山寺佛钟
最小的佛寺
位于新疆与田市的托普鲁克墩寺仅存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最小的佛寺,只有四平方米。小佛寺虽小,却五脏俱全,内有佛像、壁画、建筑,能进行礼佛等宗教活动主题。据考证,小佛寺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结语
千年以前,掀开中国佛寺历史篇章的白马寺,正是由隶属官府机构的鸿胪寺演变而来,可见当年远道而来弘扬佛法的高僧地位之高。时代更迭,古寺守住千年时光,如今已成为佛教文化的专用名词,是人们寄托期许与希望的场所,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