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释义
基本: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若:如,像;揭:高举。
古义:本意是说像高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那样清楚明白。
今义:后用以形容道理十分明显或真相、本质暴露无遗。
例句:
他最近对你的态度突然变得很殷勤,巴结你的心态昭然若揭。
他图谋公司经营权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现在如此遮掩,岂非欲盖弥彰?
出处: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庄子·达生》
昭然若揭褒义还是贬义?
我认为,昭然若揭它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昭然若揭是一个汉语成语,属于动补式结构。昭然是很明显的样子,揭是高举的意思,二合起来就是形容真相或含义暴露得清楚明白。昭然若揭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任何语境下都可以使用,所以说它是中性词。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指的是司马昭的野心十分明显,路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般用于指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三国时期,魏臣司马昭继承父兄留下的权势,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用“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的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昭然若揭造句
1、他的贪污行为早已昭然若揭,证据确凿,无从狡辩。
2、事实真相就摆在眼前,一切谎言和掩饰都已经昭然若揭,再也无法隐瞒下去。
3、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经过这次事件后,其矛盾和混乱状况已昭然若揭,亟待解决。
4、网络诈骗的手法虽然层出不穷,但在警方的专业分析和揭露下,它们的欺诈手段已经昭然若揭。
5、随着媒体深入调查和曝光,这个长期存在的黑幕逐渐昭然若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昭然若揭是什么意思
1、昭然若揭[zhāoránruòjiē]: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2、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3、白话释义:明显的就像是披星戴月般的行走。
4、例句: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到现在已经昭然若揭了。
昭然若揭是贬义词吗
昭然若揭是贬义词。昭然若揭,读音zhāoránruòjiē,是一个成语,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意思是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昭然若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昭然若揭近义词:彰明较著:成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彰明较著句式: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言。
剑网三马嵬坡司马之心昭然若揭向陈玄礼交任务,说是听他陈述完毕,等了好久,任务卷轴一直没变黄
- 问题补充: 哦,可以交了,跪上半个小时,卷轴就变黄了
- 你要跟他一直对话才可以
昭然若揭成语词典
- 昭然若揭zhāo rán ruò jiē[释义]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语出] 《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行也。”[正音] 昭;不能读作“zhào”。[辨形] 昭;不能写作“招”。[近义] 彰明较著 众目昭彰[反义] 真伪莫辨[用法] 多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纵观中国历史;文明发达之迹;~。[英译] as clear as if it were exposed to view
昭然若揭成语故事
- 【注音】zhāo rán ruò jiē【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人孙休与老师扁庆子探讨修身处世的问题,孙休抱怨没有遇到英明的国君,有怀才不遇之感。扁庆子认为只有凡人天天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高举太阳和月亮那样一点也不掩盖,这样是成不了圣人的。【出处】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庄子·达生》【解释】昭然:明显、显着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已经很明白【相近词】彰明较著、众目昭彰【反义词】真伪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