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连载】 我的团场生活 . 再走回乡路,重温兵团情(外一章)

我的团场生活
韩四海
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六三连的一名团场农工子弟,从小到大我深切感受到团场生活就是几代兵团人跋涉在屯垦戍边之路的漫漫征程。我将以自己在故乡的亲身经历,讲述我们团场人在这条守护边陲建设家园的前进路上自己的故事。
第七篇再走回乡路,重温兵团情
1感动新城可克达拉
离开故土越久,思乡的情愫越发会在每一个季节的变化里若潮水般涌动。西北初冬的骤寒压制不住我那重游老家的强烈念头。从我定居的城市乌鲁木齐出发,到故乡最近的都市伊宁,总长六百九十公里的路程。每一段路况,每一个村庄,每一处风景,每一道山弯,每一座雪峰,每一片湖泊……,我早己熟若故友,了然于心,今生也不能忘记。回家的路漫长亲切,几乎处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唯有自己户口所属的团场师部农四师在建城市,新城可克达拉市还是我陌生的地方。可克达拉的由来,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那首享誉世界,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新疆兵团民歌《草原之夜》中的歌词:“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西部新城可克达拉市,它正崛起在塞外江南伊宁市城边那条美丽长流的伊犁河畔。对这座故乡新城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可克达拉市建投公司纪委书记霍彦萍,霍书记在我出生地昭苏七十六团场工作过,是一位有着饱满工作热情的领导,我一直叫她霍姐。新城筹建至今,她在每一次同乡相聚的时候,或是节假日电话问候的机会里,都”不厌其烦″的把新城当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可克达拉市将来美好壮观的城市蓝图,尽心尽力的宣传到我们每一个兵团老乡的心里了。也正是为此,我回故土急切要去的头一个地方就是这座新城,想去好好看一下我们四师兵团人自己城市的样子。
感受着乡情的呼唤,象一个漂泊者有了家的方向,那强烈的归属感,深藏内心的兵团情怀,思念家乡的游子情结。各种思绪交织涌动,一种心愿催我远行,来吧!来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同好友一行两人清晨出发,自行驾车一路劳顿暂且不表。 到达伊宁已是黄昏。初冬的塞外江南,户外的温度还迷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让人感觉清凉舒适且并无寒意。晚餐同乡聚会气氛高雅热情。几道清爽可口的农家小菜,家宴的感觉,故乡的味道。霍姐特邀了几位新朋老友,来者均是本土文学艺术爱好中的优秀人才,大家相敬相惜,没有豪宴名酒的奢华,更添文人雅士的妙趣横生。一场七八人的聚会,几杯薄酒燃起众人对激情岁月里军垦生活的无限感慨!席间百灵鸟般的俄罗斯姑娘索尼娅动人的歌声,让共聚的气氛更加活跃。大家唱歌,伴舞,做诗,朗诵,歌唱祖国和家乡,赞美生活和友谊。还没亲临新城克可达拉市,我已在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里感到了久违的兵团气息。
次日清晨,美丽边城宁静祥和,热心的霍姐早早赶来为我们带路。旭日东升万道霞光从车后撒下,一路向西,车辆行驶在伊宁市开发区山东路,通往四师新城的道路宽阔平坦,两个城市边际之间的行程驾车仅需二十几分钟,真正做到了兵地两市一体化的道路建设。进入新城地界,霍姐的情绪立刻高昂起来,象一位热心的主人,轻车熟路的给我们解说着每条街道的定名,每块地界的建设用途,每片绿地的规化,乃至每棵树每种苗的植种立意。整座可克达拉市的在建和蓝图,工业园区,生活住宅区,文化区,商业区,休闲区,旅游区……,可以感受到新城的每一处每一点在霍姐的心里,都已有了深深的情感,那细细的解说娓娓道来,哪里都如数家珍,处处都充满着前景和希望。
新城的街道规划整齐宽阔,最让人难忘的是整座城市的绿化工程,规模巨大,工作场面热火朝天。领导,群众,园林工人齐上阵。一色春意浓浓的迷彩服,看不出身份分不清职位,人人都在忙着卸苗种树,处处尽在争分夺秒扩大创绿面积。路的两边全是树,有土的地方都有植被。从城市中心,一直漫延到美丽的伊犁河边,均已成为树木与花草的领地。霍姐激动的告诉我们新城的绿化在师领导的带领下进展迅速,也带动了全四师人上下一心的建设热情,许多家乡人都主动要求为新城捐献花木,让自己的爱心与新城共同成长。我看见新建的可克达拉特大桥己跨越伊犁河两岸,不久的将来从这到对面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会近在咫尺。那是我妻子的故乡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会让她十分开心的。
感动着可克达拉市的兴建和活力,在这初冬季节里一座城一群人,竟让我感到时光永远恒定在忙碌的丰收岁月里。两个钟头过去,新城可克达拉之行就要结束了,霍姐带我们来到城市北部产业园区的办公点,这里是几间彩板房围建的院子,办公环境简单整洁,人人工作忙碌有序。新城建设者们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整个城市的兴建和发展中,根本无暇把财力和精力浪费在自己办公条件的档次上。在这儿最“豪华″的地方不是办公室,而是那间钢架结构的宽大展厅里。展厅里根据新城的详细规划制做的比例模型沙盘十分精美,沙盘内贯通城区的河道湖泊景观桥梁活灵活现。规划的城市水域布置科学,公益园区定位合理,绿地净水相融,翠玉明珠般点缀着整个城市。整齐相连的四路城环大道,八条主街宽阔互通,寓意四通八达兴旺发展。五颜六色的彩光衬托下,沙盘里景象逼真,商圈内高楼耸立,住区里建筑别致,风格新穎,公共场所绿地占比大公益设施配置全。就连那工业区的厂房库区都历历在目,整齐有序。
参观完模型沙盘,展厅北墙上宽大的投影里正播放着新城在建的实景和不久的蓝图。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详细解说了故乡农四师的昨天和现在,翻天覆地的环境优化进度和增长迅猛的经济发展实况,那正是我们几代兵团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啊。已近正午,热情好客的霍姐相邀我们一起就近共进工作餐。可听着她手机业务电话热线般的响个不停,高效紧张的工作状态,既便已是凉意浓浓的初冬季节,霍姐的脸上却已布满了细细的汗水。我和同行好友再也不忍耽误她宝贵的时间,托辞告诉霍姐我难耐思乡之情,急欲回到老家昭苏县七十六团访友,就此告别后会有期!
可克达拉市的匆匆一行,我现场观摩了一座现代化兵团都市的建设场景,感慨着故乡亲友高涨的工作热情,憧憬着新城美好的未好。暂别了我们农四师兵团人自己的城市——新城可克达拉市!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来,来到这里献上一丝绿意,哪怕是一棵小树一簇花草或者一粒种子,也要让自己的爱心永远留在这座年轻的故乡城市生根、发芽、成长!
2风雪边关第一哨,追忆屯垦戍边情
离乡已整二十载,其间回来数次,均是草绿花红的盛夏。老家昭苏是全国有名的西部凉都避暑圣地。每一次回乡探访,我总觉得我与家乡,就象贪耍的孩子累了,来到母亲的怀抱耍赖撒娇,在最美的季节尽享故乡的景色与温馨,心愿了却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风雪边疆雄关漫道,哨所钢枪护国安防。几代兵团屯垦戍边,铁马冰河冬牧天山。
我远去的农场岁月,多少往事如梦不能忘怀,多少乡愁如歌流淌心间。最难忘那冬天里无边的雪原,银色世界里童话般的连队生活,温暖的泥墙火炉,飘香的酥油奶茶,还有那野狐山鸡,雪兔灰雀,猎隼飞鹰………像电影似的冲出我记忆的闸门,如童话故事般鲜活起来。
2016年11月底,离乡以来首次在初冬季节回到故乡76团,那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格登山记功碑,依然雄立在家乡国防路旁的高岗上,清晰的碑文迎着冽冽山风,向世界昭示着祖国版图,宣告我中华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

眺望远山,已是白雪皑皑,西部凉都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松柏镇上那浓浓的乡情,消融了我心中一季的冰寒。拥抱着友谊而沉醉,驿动的心,在洁白的毡房里渐渐平静。这里就是老家!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我要在这飞雪季节里,走遍故乡的山山水水,让格登山的劲风吹去我思乡的愁云,让夏塔河远古的流水洗去我一路的风尘,让万里边关第一哨——钟槐哨所那嘹亮的军歌,唤起屯垦岁月的戍边豪情。
20年前,我曾和好友陈志伟深入到故乡草原牧区,去进行过一次骑自行车环游昭苏采访的活动。记得已是深秋时节,我们从故乡76团出发,途经77团,转道昭苏县短暂休整,然后前往75团、夏塔乡、天山牧场,最后到达坡马古城所在地74团场。往返300多公里,用时半月有余。两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伙伴,还有两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和简单的行囊。出发时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回来已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们付出了汗水和艰辛,收获了宝贵的写作素材,还有许多兵团子弟难忘的深情厚谊。记得77团才子张子强,我们在他刚落脚的县城宿舍,一间车库改建的住处里,大家相谈甚欢,愉快的氛围,让我们暂时忘记疲惫,劳累的身心也得到片刻小憩。还有难忘的仗义豪放的75团文学青年刘炼勇,我和伙伴陈志伟风尘仆仆的在他温暖幸福的家里,得到热情的款待。最后我们到达终点74团,当年该团任职的陈政委是一位田野里走出来的政工员,他给我们两个热衷新闻创作的年轻人亲人一样的关心和照顾,为我们安排了食宿,让我们在日渐寒冷的天气里安心写作,免受饥寒。那段时光太多太多的真诚和帮助让人感动,虽然已成美好回忆,但是至今想起,心头依然涌起阵阵暖流。

一如那年行程结束时相同的天气,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我驱车重游昔日骑自行车走过的地方。时光飞逝如电,家乡也在快速发展,曾经被特克斯河滚滚长流相隔两岸的74团、75团和76团三个昭苏农牧团场,早已被坚固的水泥钢混大桥连通。最远的木扎特口岸所属团场74团,与故乡已由曾经绕道近150公里路程缩短到六七十公里的距离。道路十分平坦,那一年走走停停,历时半月的行程,而今开车不过一个钟头就已到达。
故地重游,昭苏草原最小的农牧团场74团,而今已是闻名全国的边境风景区,震惊世界的坡马古城就在这里。在这儿还有当地人称作蛇山,凌山等富有传奇色彩名字的山坡,传说那些地方都是唐僧西行取经驻足休息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是那部再现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著名电视剧《戈壁母亲》的拍摄地。那剧情里的钟槐哨所也因此名扬天下,被誉为万里边关第一哨。

进入74团中心,当年的石子路早已建成宽阔的水泥街道。两边整齐的连体别墅展示着农场建设的崭新面貌。恰逢周未,同乡兄长王文献和文友刘佩枫工作之余已等候多时。王文献原是故乡76团司法战线的基层干部,也是年长我几岁的同乡大哥,因工作需要,无怨无悔的来到比较偏远的74团开展工作。他身上浓厚兵团二代建设者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让我感到亲切可敬。文友刘佩枫供职74团宣传科,我们是写作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经历相仿的兵团二代子弟。少年时,我们都牧过羊种过地,执着着自己的文学梦。佩枫多年一直留守故土,坚持用心书写着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情感。记的他写过一首名为《59一组神奇的数字,意味着什么?》的现代诗在伊犁锐角公众微信平台发表,细读之后,强烈震撼着我。诗文描述了曾经的74团场交通不便,高寒缺氧。第一代兵团人呼吸着海拔1880米的空气,饮用着含有矿物质和泥沙的水源,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屯垦戍边建设家园。也因为长年生活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积劳成疾,最后该团许多第一代军垦人去世时都没到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那团场的墓地里很多逝者的碑文上,生命数字永远停留在了59岁。其实当年所有昭苏边境团场,我们的军垦一代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屯垦戍边,用生命和行动为家乡的建设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感人壮举。兵团子弟刘佩枫用最朴实的诗句,写下了我们团场人永远也不能忘却的奋斗历程!

那天大雪飞扬,在文献大哥和佩枫兄弟的指引下,我终于零距离接近了钟槐哨所,天山下界碑旁木制的钟槐哨所古朴威严,万里边关第一哨的宽大红字牌匾雄伟醒目。哨所内陈列着儿时常见的生活用品,有着保卫边疆字样的搪瓷缸,搪瓷盆,老式的马灯,刻着五角星的桌椅,军绿色的衣裤,带着红五星的帽子……那些熟悉而又久远的老物件,每一个都让我想起了军垦父辈们艰苦创业守卫祖国西北边陲时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天山脚下雪舞边关,返回的路途白茫茫一片。宁静的国防公路,成群的野生鹌鹑就在路边挤成一团取暖,总有一只昂首警视着我们的行踪,偶尔的叽唂声,仿佛在责怪来者的惊扰。

再见了坡马古城74团,再见了钟槐哨所,再见了可爱的乡里乡亲。等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我们再相聚在家乡大美草原。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永远强大,家乡更加繁荣!祝福我的兵团兄弟姐妹永远健康快乐!
那一年,獾子的眼泪真的在流希望此文能提醒大家爱惜家园,别再猎杀野生动物
我的家乡在大西北的边境线上,盛夏里天气凉爽景色迷人,是有名的西域凉都。汉武帝时候被皇上封为天马的名驹,乌孙马的故乡乌孙古国就是这儿。当年美丽贤德的细君公主,为了国家的统一安定远嫁的地方也是这里————新疆省伊犁地区昭苏大草原。
小时候我家座落在昭苏草原深处的农四师七十六团三连。连队向南十余里有三条分支的河流,当年最远的人们称为大河沟,这条河水流湍急两岸甚宽。中间一条人们称做黑水沟,水流渐缓,两岸相距五六米。最近的一条我们叫做小河沟,这条小河也就两三米宽。回流狭窄处孩子们一跃也能过去。那时每条河里都能钓上鱼,神奇的是相距一两公里的几条河,各条河里钓上鱼的品种和体色总是差别很大。
这三条河之间的草场,自然形成了野草丰茂水源充足的优质牧区。得天独厚的环境,更是水鸟野鸭狐狸獾子们的天堂。
记得是我上小学四年级初夏的一个周未,第二天的周一就要期未考试了。可贪玩的我一大早就偷偷溜出家跑到连队同学家去玩。一个同班男孩家门口停了一辆牛车,车上放了些铁锹十字镐等挖掘工具。旁边四五个大人在热闹的说着话。我凑近同学问:“那些大人们这是要干啥”?他告诉我那些人听说獾子皮可以拿到城里卖钱,獾肉可以治胃寒,獾子油冬季治冻疮有奇效。他们要去黑水沟的草原上挖獾子。这简直是当时我遇见的最刺激好玩的事了,考试复习早忘到爪哇国去了。我和同学积极的帮大人们往车上搬东西,讨好央求只为他们能带上我俩去挖獾子。
很快大家就出发了,到达地方后发现草原上獾子洞还挺多。一位貌是很有经验的中年,观察了洞周围动物的脚印和粪便,很有把握的选择了一处獾子的巢穴。他指挥大家在两处洞口处用废旧的胶鞋点火封洞,留下一处较大的主洞开挖。他告诉大家獾子都有几个洞口相通方便逃生,把后路用臭胶皮烧火封住,留一个主洞开挖,如此这般它们就一个都逃不了可以“连窝端”。看着他得意的样子我当时很崇拜他的猎獾技术,又为他要将獾子们“连窝端”觉的那人有些凶残。
大人们开工两个钟头,洞已挖下去了二米多深四米长了依然不见动静。我们两个小孩失去了耐性,两人相伴到旁边的草丛里捉蛐蛐找鸟窝去了。

玩耍的时间过的真快,又是几个小时过去日头已经偏西。突然听到大人们喊挖到了挖到了。我俩赶紧跑过去,发现挖洞的深沟快三米了,长度已快十米。我看见沟底的洞里两个毛绒绒的动物头在瑟瑟发抖,细看那东西挺肥,毛长而亮。还长了一个象小猪的鼻子,那个有经验的中年人告诉大家这是猪獾子,他说这里的獾有两种,一种鼻子象狗叫狗獾,一种鼻子象猪就是今天挖到的叫猪獾。这种个大皮毛亮肉里油多更好!
大人准备好了棍棒那个人就用铁锹去捅獾子,这时奇特的现象发生了。那两只猪獾无论怎么用力捅就是不往外冲逃离,也不外里钻躲避。最后它们尽然同时拼命咬紧锹头不放。我亲眼看见钢制的锹头已被咬出深深的牙印,地上脱落了几颗尖尖带血的獾牙,可是两个宁死不屈的獾子就是不出来。那个有经验的人用长长的钢丝做了个索套通过锹柄下滑到獾头部,然后用长木棒一挑,很快两只獾的颈部就被钢丝紧紧的套住。几个大人用力一拉,两只獾头终于被弄出底洞。他们用铁棒打击獾的后脑,很快两个顽强又可怜的獾子被杀死扔在了洞边的草地上。我走近去观察发现其中一只獾是母的,因为它肚子上两排鼓鼓的獾奶和家中正哺乳小狗的那条母狗的狗奶是一样的。再去看两只獾的头部,后脑被打击的已经凹陷,可两只眼晴却圆圆的睁着,眼睛下边湿湿的两块。它们竟然哭了还流了很多泪水,我大声告诉那些大人们,獾子会哭还有泪水别杀它们了。可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孩子的傻话,没人在意我的感叫。人们继续沿着洞往里挖着。到底了到底了大人们叫起来,我探头一看洞已现出底窝。天呐窝里有些干草,里面还有六只小猪獾。原来两只成年獾妈獾爸死命堵在洞口,不惜弄断牙齿也死咬锹头不放是想保护它们的孩子。
我想让大人们别杀那些小猪獾们,可那年幼小的我根本没人再意我的话。很快獾仔们也被打死和它们的爹娘一起被塞进麻袋装上了牛车。随后一群满载而归的家伙有说有笑的启程回连队了。
那天天已黑透我才赶回家,偷偷跑出去疯玩了一天没有复习,妈妈一顿扫把抽是难免的。第二天考试脑海里满是獾子流泪的样子和獾仔们惨死的场面,那一年我留级了。
三十年过去了,我不喜欢穿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一见那些泛着光亮带着动物皮毛的制品,当年獾子的泪水小獾仔的惨状就会出现在我眼前,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简介:
韩四海,男,农四师七十六团场三连农民子弟。生於一九七三年新疆昭苏大草原野菊傲霜的九月。自少年时就喜爱写作,作品常见各类报刊、众多网络微信平台。现定居大西北首府乌鲁木齐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商至今,写作一直是我情感的抒发,纯粹的喜爱。我想文学的追求远离了名利的束缚,也许更能散发美酒般浓烈的醇香!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