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透彻
——与琪瑶谈文科教学与学习
琪瑶:你好!
感谢你很真诚、很深入地反思了自己高中文科学习的得失。我把你的信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引来很多同行的关注。其实我还是很自豪的,你对所谓“文科第一班”的认识,超越了文科考试成绩,关注到了这个“第一”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第一。仅凭这一点,我就认为你已经领会二附中教育的精髓,成为我和我的同事们引以为傲的学生,我内心亦引你为同道。
你的来信激发了我的思考。原来你们是我学生时,如果有学生对某一事情有深入思考或深度困惑,我都会给你们写一封信和你们交流。你就应该接到过几封这样的信,很多同学也都接过。现在,你能如此真诚、深入地反思,对你最好的感谢应该是我的认真回复,以让我们的讨论更深入。
你在信中直接点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直面的课题;事实上,你所说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内容:你的来信更证明了我思考的必要。
所以,在此回信,既表达对你认真思考的感谢,又是我思考后的总结。你可能是我第一个专门就教育教学规律展开对话的学生。
你在信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学习文科(你信中以“历史”为例)的意义是什么?你“高考的文科”和我们的“文科责任”到底能不能更好地结合呢?
这两个问题可谓深刻。仅就这两个问题,你的文章就可以得“杰”;事实上,你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更让我感到欣慰。
我们不妨从你最后悔的“自主研修”谈起。
还记得我当时给你们提的“自主研修”的意义吗?一个是“培养广读深思习惯”,一个是“运用学科核心概念解决问题”。其中第一个意义各个学科都在做,第二个意义是我一直想解决的当前文科学习的最大问题。
你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是我当时设立自主研修想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文科教学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只为考试,考试一过,全给忘了。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平时上课睡,考前夜里背,马列邓三观,考完没人会”,大学如此,高中亦如此;政治课如此,其他文科也如此。
不是我们文科课程内容不吸引人,而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科教育重视的只是教给学生概括性的结论(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知识)的针对性、表达意图、得出过程、适用范围、表现形式,结论的意义、支撑结论的依据。
于是,上完课后,学生得到一组结论,看到某个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现象就往上拽词:至于为什么这个现象用这个词,其实并不明白。结果学了半天,考试答题不一定对,但考完肯定全忘了。
今天在你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文章下边,咱们的同学还说已经把“主矛次矛”“主矛主矛次”又给忘了呢。
正因为这样,我想到了自主研修,希望你们广读深思,“运用学科核心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而要想“运用学科核心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首先对核心概念知识理解透彻,而不只是记住结论。
高中文科课本中的知识是有系统的,但没有成为你们头脑中的知识系统。究其原因,除了你们的知识阅历还需要提高外,主要是这些知识与你们的生命体验没有产生关联,用学习心理学的话来说,你们没有进入“意义学习”状态。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书上有的,老师讲了,你们听了背了考了,过后就忘了。如果以后某个机缘巧合,你们又想起了书上或老师的某句话,发现对这些有体会了;这在我们看来,就是万幸了。于是我们就自我安慰说“当年我们的教育起作用了”,但仔细想想,这种自我安慰感觉挺凄凉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成果要靠学生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偶然感悟到——何况还有更多的人根本感悟不到呢。固然我们的教育是长效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追求有效教学的理由。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两点需要改进。
第一,我们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理解得更透彻。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你在来信中说,我们学习历史记住的是“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简明的一句话——这只是一个结论,但这些空洞的字眼却无法让我们体会到背后小农经济的痛苦。我们即使是背书,也是在痛苦地看着字,能默写,却不能理解。
这话道出很多学生的痛苦,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的;虽然二附中的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还要做得更好。我曾和历史老师彤彤探讨过教学内容的概括与具体等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期待教学更具体,假设说“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结论无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何谓专制主义”“何谓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如何形成并运作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为何在中国可以延续几千年”“它们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与阻碍何在”,只有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才算透彻。
再比如,前一段我和学生聊天,聊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学生说,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社会主义就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学生就有点语塞了。
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才以公有制为主体”,而是因为国家要从根本制度上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国有经济的存在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如果私有制成为国家的主体,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我们是因为要追求公平公正才搞社会主义,而不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才搞公平公正;因为社会主义是国家发展的道路,社会的公平公正是国家的理想,道路是通向理想的途径。
相应的,为何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为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吸纳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提升经济效率,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制度保证。这也就是为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因。
学生只有不断追问某个现象的实质,某个历史、现实行为的终极意义,他才能真正透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我们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理解得更透彻。
前述马克思的话最后还有一句:“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恰恰有意无意地忘掉了学生这个“人”本身。当前的中学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还做不到透彻清楚,但研究教学与学习过程方面更加粗疏。
在师范院校有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搞学科的瞧不起搞教学论的;我的很多同行,也对教学论也不重视。他们更看重学科知识本身,课讲得高深玄妙是大家的追求;文理科都是如此,文科看重学识渊博,理科看重巧解难题。
遗憾的是,教学论研究者也不接地气,用一群名词术语把一线教师吓住,再用居高临下的口吻严厉批判老师,同时争论一些教师们从来都不想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线教师拒绝真正理解教学论。
与此相应的,教材编写者也是学者本位和学科本位,瞧不起教学论和一线教师,弄出一堆很“经典”的教材,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你说的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又变得很极端——应试教育极端,把所有的课都变成“题”课,比如历史是“历史题课”,政治是“政治题课”,最可怕的是语文也成了“语文题课”。
我们没有讲出学科的核心价值,我们没有重视学科思维模式的建立,于是我们的学生就成了只会接受结论而不会思考的知识容器。
有人批判中国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精神。这样的批判多了,中国的中学生就给人一种刻板印象,只会做题,不会思考。对这一点我倒并不认同,至少从你这封信可以看出,还是有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
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不是我们谁振臂一呼马上就能有的。所谓独立思考精神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学生缺的是这个。许多教育专家和媒体认为只要和主流看法不一样就是独立思考,恰恰相反,这是任性而非个性。
你的师弟问我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我的回答是马克思的话“怀疑一切”,但怀疑一切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要关注所受结论的得出过程,不盲从、不妄断,兼听则明、敬畏先哲。
这是我们的教学、你们的学习最应该重视的。
在中学,与其说是教师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不如说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我们接受了别人的思想就不是独立思考,也不是教师不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学生在接受观点时,要思考这个观点的产生依据和过程,根据依据的切实性与过程的合理性来判断观点的合理性;而辨析、反驳某些观点,也要有切实的依据和合理的过程。
同样,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谈自己的看法,就是代替学生思考,因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家之言”供学生参考。关键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将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思维能力提高相结合。教师传达个人见解,要建立在这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上,要理解自己传达某个观点意在提高学生何种思维能力,解说何种学科知识。
同时,教师更多应在方法乃至方法论层面做解说,在传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更要给学生讲清楚自己所持观点的依据或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要求,落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标。
你在信中表示希望语文应该和史地政一起上,我深以为然。自古就是文史哲不分家,而现在的科目分工是从西方学来的,结果语文成了课文课,文综成了结论搬家课,文史哲各管各的,结果哪门课都没学好。事实上,史地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一篇一篇古圣先贤著作中提炼的,阅读能力不强就无从提炼知识,写作能力不强亦无从传递知识。同时,对很多古圣先贤著作的理解又必须建立在知识、体验、经历、情感这些积累因素足够丰富的基础上,史地政知识还给阅读和写作提供了背景。我们语文教学界一直在争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问题,一会儿怕语文缺少了文化味,一会儿又怕语文上成了其他门课。其实语文能力的提升,除语文课需要的语文知识之外,各个学科的知识是阅读写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知识,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使文综各科的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史哲是相通的,语文与文综应该整合共生。
这也就是我们在冬令营中与彤彤、昭昭做三科共解一个话题的尝试的原因;有了你的鼓励,我们会继续尝试下去。
琪瑶,我一直和你们反复强调文科生不要陷入“风花雪月”中,也一再强调文科生要避免宏大叙事、人云亦云、顾影自怜,就是因为我担心你们成为自以为是、清谈误国的小文人、小清新、小愤青。
文科人始终要有担当。文科的高考与文科人责任结合的工作,由我们和你的学弟学妹们共同完成。今后你要做的主要是落实文科人的责任。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对自己在革命中的定位,其实也是文学甚至文科的应有定位,我们不要陷入唯我独尊的文人自傲中;我们能做的,还是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报效国家。
我们仍以重温马克思的话为共勉吧——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基础,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现在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界已经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淡忘了,是应该重新回想它的时候了。
我们共同努力吧!
祝
好
你的朋友 何杰
2015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