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声”艺术团观后讨论摘编之9班赵木荣

让心灵忘掉差异
赵木荣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是心灵上的平等。
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中,让乞讨者痛苦的不是富人给他的那碗粥,而是富人说出“嗟!来食!”时那种轻蔑的态度。物质上的不平等总会存在,即使消除了贫富的差异,人与人在身体、智力上的天资也会有差异,但物质上的不平等并不是最可怕的。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心灵上的平等,物质上的不平等便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阻隔。当给予物质帮助的人和接受物质帮助的人心灵是站在同一高度上的,他们就不会感到优越或自卑,不会有“不平等”的感觉,物质上的不平等也就无法转化为精神上的痛苦,“不食嗟来之食”者为尊严而饿死的悲剧也许就不会重演,接受和给予都会变成一种快乐。
那么什么是心灵上的平等?心灵的平等就是忘掉物质上的差别。这不是说要忽视弱势群体的权益,停止对他们的帮助,而是说在帮助他们、与他们接触交流时不要专注于我们与他们物质上的不同,用心灵与心灵对话。还记得一位作家去史铁生家作客的经历。她本来很小心,生怕说了不合适的话使残疾的主人心里不舒服。但当她不小心顺口说出一句不合适的话,史铁生却并未注意到,而是继续谈话。我想,这是因为史铁生已经进入到了精神上深入交流的状态,他的关注点不是他与对面的人与他在身体上有多么大的不同,而是对面的人有怎样的思想,与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有何不同和共鸣。如果交流的双方都进入到了心灵对话的层面,自然就能忘记物质层面的差异,不仅不会有尴尬,还可以享受交流带来的快乐和启发。
忘记物质层面的差别难吗?难。当我们过分强调弱势群体与我们的不同时,难。看到残疾人做出巨大成就,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比常人多付出了多少努力,多经历了多少痛苦。帮助一个贫穷人之前,我们先会担心我们的帮助是不是“施舍”,会不会伤害他的尊严……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需要的,我们只是不需要过分专注于“平等不平等”以至于不能正常地、自然地与弱势者交流。有平等意识是极好的,但一看到弱势者就立刻为他们的平等担忧,会不会让我们忽略他们与我们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相同而非物质上的不同。
当我看到指挥家舟舟在台上挥洒自如,每到主旋律时便双手高举,微微后仰,用手画着圆圈,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我看到的已不是他的“残缺”,我感受到了他在音乐中的陶醉。在心灵层面上,我与他一起幸福着。我想,这大概是与弱势群体最“平等”的状态——忘记彼此的差异,一起沉浸在心灵的幸福中。
赤子老师点评:木荣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给我们一个思路,健全人与残疾人、“强者”与“弱者”平等到底在哪里?简·爱说是人格,木荣说是心灵。是的,在心灵面前,健全人与残疾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都面临着心灵的困境。因此,是否应该有这样演出,如何评价这样的演出,回答的依据就应该是我们的心灵是否真的与别人实现平等。就像王安忆回忆史铁生,永远是那样的真实——来自心灵的真实、上乘的真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