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钟楼 常州钟楼典故? 常州钟楼是哪里

钟楼寺原来叫崇法寺,相传为隋司徒陈果仁的后花园,建于南唐,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寺后的碑文记载,寺东南旧有钟楼,钟楼与常州的“文运攸关,吾常士大夫相继掇巍,科登显宦,斯楼不无所助”。

故事

钟楼寺地处常州城内人民公园的东边,原名崇法寺。相传是隋朝陈司徒的后花园修建而成的。之后屡被改名,南唐时称大圣院,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名僧伽院,宣和七年(1125年)赐名崇法禅院,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佛殿、钟楼重新修葺,又改名为崇法教寺。因寺院内有钟楼闻名于世,故又得“钟楼寺”的别称。

钟楼寺的钟声浑厚悠长,有“三吴第一钟”之美誉,谁会知道之前竟是一口哑钟呢?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寺院遭遇了一场火灾,使得楼毁钟裂。当家和尚无奈闭关托钵,游走各地化缘募捐,三年集资过万,得以重修佛殿、钟楼,再铸大钟。道光七年(1827年)新阁落成,阁内佛光普照魁星威严,大钟金光闪烁气象森严,比原来的更有气势。于是广而告之择定吉日,举行盛大的“鸣钟法会”。

吉日那天,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钟楼四周挂灯结彩,铜钟身罩大红绸布以示庄严。庙里僧众皆换上新衣,当家和尚身披袈裟,领头念诵:

一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出家人,晨钟暮鼓,惊醒了几许名利场上人!

念诵完毕,法师亲手揭去红绸,将钟槌交给香灯师,令其敲钟。善男信女千余人集聚钟楼之下,洗耳恭听。然而香灯师一槌下去,只传来微弱细小的“咚咚”声,就像是稻草撞在木钟上。香灯师急了,拼尽全力撞击大钟,却仍听不到激昂的钟鸣声。

“呀!原来是口哑钟!”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有人指责是有人克扣银两偷工减料。法师顿时面色大变,尴尬下楼后收拾衣钵做游方和尚去了。

这件事一下子传遍了全城。几天以后,一个名叫汤贻汾的落魄书生,赶考落第归来,一路上躲躲闪闪,羞于见人。哪知走到双桂坊口,迎面碰上了邻居铜匠邹金生,来不及躲避,惭愧之余只得以实情相告。

没想邹金生并没有取笑,反而出言安慰:“万事有败必有成,事物成败人胜神!就说钟褛寺新铸的铜钟,大家说它是‘哑钟’,我看未必,汤兄只须前去稍稍地这么一弄,我包你一鸣惊人!”

“真的?”汤贻汾不由半信半疑,在得到邹金生的肯定之后,他决定暂不回家,先去钟楼寺敲钟。香灯师和小和尚见了连忙劝阻:“这是口哑钟,不敲也罢!”

“我就为敲哑钟而来!”说时迟,那时快,汤贻汾上前只稍加摆弄,随即一把抢过钟槌,听得“当——”的一声巨响,钟声顿时飞出钟楼,传往四面八方,把香火师、庙里的和尚都惊呆了。纷纷来到钟楼,你来撞一下,他也来敲一记,确信“哑钟”已响,纷纷围住汤贻汾赞其是“活菩萨”。汤贻汾受此感触开口吟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钟楼寺钟似有神;劝君看破世上事,万物有败必有成!”

当天晚上,汤贻汾特地把邹金生请到家中,把盏酬谢。邹金生乘着酒兴,说破了“哑钟”的秘密,原来当家和尚募捐造钟时,揩油了一大笔钱,仅将不到半数用来铸钟,且对铜匠们特别刻薄,引起公愤。邹金生便乘机在钟上做了手脚,使当家和尚在“鸣钟法会”上大出洋相。后来碰到汤贻汾时,念他屡试不第的苦处,才指点他去敲钟,借以让“哑钟’复响,也使汤贻汾从此一鸣惊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