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历史背景简介 会昌历史背景? 会昌时期

一、会昌历史背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划于都县东南六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属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绍定四年(1231)升会昌为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县。而据《会昌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开得砖12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会昌的红色历史介绍?

1930年4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从天心(今安远县天心镇)进入会昌县高排乡,并在高排墟宿营。红军每到一处,就将革命火种播种到那里,积极宣传打土豪、分田地,不强制抓壮丁以及优待红军家属的政策,很快吸引了不少青壮年踊跃参军。

年轻气盛的饶细来长期受到当地势力的压制,听闻红军的宣传政策后,便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因他心向革命、做事积极,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为便利当地革命职业的开展,在地方党和游击队的同志要求下,组织决定让他留在当地,参加地下职业。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地下党的成员。他积极配合游击战争的需要,从事地下交通员的职业,充分利用谙熟当地情形的优势,多次完成护送人员和物资的任务,受到苏区领导的表扬。

革命如火如荼,红军声势壮大。高排等区域原辖于苏区会昌县,为集中力量开展南线的攻势,集中统一领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合并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和第五分区,成立粤赣军区,高排又转隶于1933年8月成立的粤赣省。1934年6月,粤赣省成立了派出的集党、政、军权于一体的战地机构——会西职业委员会,将高排、天心、水东三区划归管辖。因饶细来表现优异,被会西职业委员会主任、粤赣省苏土地部部长朱开铨任命为后勤部粮食科科长,负责粮食征集和仓库管理职业。为保障前线的粮食供给,饶细来把高排区谢氏祠堂作为粮食存储的仓库,妥善保管征集起来的每一粒粮食。

1934年秋,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瑞金等地撤出中央苏区。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中央决定留下部分武装力量,组织开展游击斗争。饶细来这个高排地区的向导,主动请缨留守当地。在粤赣省委、省苏撤离前,他接到了粤赣省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国民党粤军周旋,将粮食等物资转运到前线。

随着苏区辖区越来越小,革命形势愈加严峻。作为粮食科长的饶细来感到忧心忡忡,粮食和食盐征集的担子较之前有增无减。每每想到前线部队正在浴血奋战,他咬紧牙根,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保障前线部队供给不乏,顺利突围。他深入全县各个地下组织,苦口婆心地勉励相关同志,要求大家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主力红军终于突围了,饶细来长吁了一口气,可环境却更加凶险了。1934年11月23日,国民党军攻陷了中央苏区最后一座县城——会昌,很快又在全县范围内对地下党员和红军家属展开全面搜捕。地方上原本销声匿迹的反动势力也死灰复燃,为国民党军搜捕带路,他们叫嚣着“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一时刻不少地下党同志相继惨死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

幸运的是,饶细来利用右水、高排一带的连片山林,往来穿梭,巧妙地与国民党军在崇山峻岭间捉起迷藏。他先是把右水(今右水乡)焦安当做据点,后又转移到天门嶂、八角寨、塔岽和他在寨脑的老家独头岽等地,行踪飘忽,国民党军对他也一筹莫展。

一次,为了转移关卡哨兵视线,掩护革命同志将物品送达指定地点,饶细来主动将敌人引开,在躲避追击经过中,不小心身中两枪。饶细来强忍伤痛,回到家中独头岽居住。然而由于敌人的封锁,医治枪伤的消炎药品很难买到,时刻一久,便落下重病。因行动不便,饶细来的个人行踪很快就暴露了。当时国民党正对他进行高额的悬赏,一些人为利益所诱,就向国民党通风报信。

据山口村的老人回忆,那一个沉闷欲雨、晦暗无光的夜晚,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一群黑衣人闯入到狮子寨山区,打破山林的寂静。在几只恶犬的带领下,他们包围了山中一处隐秘房屋,将患重病的饶细来用黑色头套罩住,强行带走。谁也不知他被带向何处,音讯全无。

不久,一个往来于县城的商贩带回消息,山口的饶细来是共产党,被国民党枪决了。这时,大家才知道饶细来的地下党身份。可是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大家惧怕受到牵连,没人敢出面认领饶细来的尸首。

全国解放后,会昌县政府民政部门前来普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饶细来的烈士身份也渐渐揭开,县武装部的同志向饶细来家属送来了“光荣烈属”的荣誉牌。

三、会昌开元的历史背景?

会昌开元是一种古钱币,历史背景是由于安史之乱,社会经济破坏,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唐武宗灭佛,拆毁佛像以铸钱,这些钱便是会昌开元。

四、会昌法难的历史背景?

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唐朝建国,以道教为国教,然而佛道之争一直没有间断。武宗身在藩邸之时就喜好道术,即位后更是崇尚道术,他将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诞日(二月二十五日)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又在宫中设道场,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们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特别迷信。

武宗灭佛,主要是由于道士赵归真等得到信任,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当时的道士还散布舆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他们解释说:”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说僧侣将取代李唐国统。这样的情况下,武宗灭佛就理所当然了。据说,为了维护道教,天下不准使用独脚车,这是由于独脚车会碾破道中心,会引起道士心不安。为了防止黑气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还禁止民间豢养黑色的猪、黑狗、黑驴、黑牛等。这些说法未必可信,然而反映了武宗大举灭佛时的心理情形。

从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这期间有个僧人自称能够做”剑轮”并能打败敌军,武宗准许他试做,结局不能做成,就把他杀了。此后,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到会昌五年(845),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40岁下面内容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下面内容,很快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根据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民族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送还

五、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六、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七、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八、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九、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十、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