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由于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小故事?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何处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务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由于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样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无论兄弟们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是在何季节写的
1、石壕吏是在秋天节写的。
2、《石壕吏》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石壕吏讲述了何故事
1、《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其中一个。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天然真诚,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作者何故不阻止
1、石壕吏所作的时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被俘,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唐肃宗任他为左拾遗,因直言忠谏,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就是作者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做。
2、当时抓人服兵役在当时很正常,而且正直安史之乱,社会动荡,即使杜甫有这个权利,也无济于事,况且他是华州的官吏,又不是他管辖的区域,因此杜甫没有制止的权力。
石壕吏表达作者何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悲痛和同情。
2、《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其中一个。
3、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的吏是多音字吗
吏字释义:
名词:
1、官吏。
2、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
3、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吏议,官吏商讨政事;处分官吏;拟议定罪;吏司,管理司法案牍的官;吏兵,官吏和士兵;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
4、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5、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医之下的一般医生;吏员,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狱吏,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官。
6、姓。
动词:治理;为官。
石壕吏的作者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想法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想法,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这篇文章小编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石壕吏的作者是谁
杜甫,生于712年,去世于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想法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想法,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这篇文章小编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壕吏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一个。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天然真诚。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所表达的想法情感
《石壕吏》体现了作者讨厌黑暗的社会,残酷的战争;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和官吏的肆无忌惮。突出了作者对于社会混乱的不满但却无法的无奈;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深切感慨和对于老妇人一家的同情。《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一个。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天然真诚。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中何故差役不捉杜甫
当时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是在赶往华州任所。身上天然也有携带的任状和凭证。根据大唐律法,“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即有身份或者功名的不用服役,因此不会被捉走。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一个。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天然真诚。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