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记叙文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每年的春节是爷爷奶奶最盼望的节日,由于只有在春节才能把在外求学职业的儿孙们聚在身边,享受着快乐团聚的天伦之乐。
记得自从离家上学,每到腊月,奶奶都会打电话询问啥时候考试呀,啥时候能回来呀?每每听到这话,我总是一笑了之,却不知这话语里藏着几许期盼。等到真的放假回家,已经到年跟前了。爷爷奶奶早已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晒的暖暖的,好吃的应有尽有,他们竭尽所能地迎接我们“回巢”。
除夕夜里,往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变得稀稀落落,曾被浓浓烟雾笼罩的夜空也变得格外璀璨。全家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喜笑颜开,欢歌笑语。一家亲群里大家轮流发红包,看谁手气好,抢的多,比起往年在院子里放鞭炮高兴多了。高科技的.普及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可以面对面的祝福问候。
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洒下,左邻右舍们已开始相互拜年。往年初一拜完年,孩子们围着糖果瓜子看电视,或是在院子里放炮仗,女大众坐在麻将桌前忘了吃饭,男大众三五成群喝酒聊天,直喝的找不着家门。如今牌桌上没人了,酒桌也攒不起来了,孩子们也不放炮了。家家户户开着自家的车,扶老携幼,会远或近的去游玩。各村兴起了联欢会,歌舞,相声,小品,村里的大戏台上各显身手,把大众聚在一起享受欢乐时光。
到了大年初二,两个姑姑,姑父,表姐来了,我们家的欢乐指数急速上升。先是美食款待,于是大家各显身手,拿出看家本领。爷爷不会做,只能去烧火。作文我们几许小丫头凑不上热闹,坐在桌前海阔天空的聊天。奶奶做了甜香软糯的红薯丸子和诱人的炸带鱼,爸爸做了让人垂涎三尺的涮牛肚和叫化鸡,二姑做了色艳味鲜的红烧大虾,大姑的手艺最好,做的菜最多,油炸金针茹,炒鱿鱼,蒸鲳鱼,肉丝炒青椒,扇贝粉丝,香菇肉片…妈妈自觉手艺不精,就给大家打下手,洗锅切菜摆盘子。厨房里你来我往,香气飘荡,不一会儿丰盛的饭菜摆满两大桌。吃着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大家开始商量去哪儿玩儿。这几年从近处的函谷关地坑院,到西安,海南,青岛,昆明,天南海北,我们去了很多地方,领略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着不同地区但却相同的浓浓年味。姑姑说现在条件好了,趁着爷爷奶奶跑得动,要带他们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让我们小一辈的人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
回家过年,是期昐与快乐的交融,是亲情与欢乐的盛宴。而今的春节少了牌桌上的昏天黑地,多了亲友的浓情蜜意。少了酒桌上的推杯交盏,多了大千全球的繁华满天。少了绚烂烟花,热闹鞭炮,多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寄庭树飞作花的美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变得是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风景,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情怀。
以过年为题写一篇关于民俗或者民间文化的记叙文大约500字
春节民俗文化精妙例文
春节到了,各家各户喜气洋洋,都忙着贴春联,准备着放鞭炮,各自买着喜欢的衣裳。可是,何故一到春节就这样做呢?其实这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大众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大众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灵魂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大众见村里安然无恙特别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大众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讲完春节的来历,下面说一说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大众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大众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因此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妙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大众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由于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大众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大众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关于春节的智慧,我就讲到这里。在这里祝大家新年高兴,万事如意。
春节民俗文化杰出范文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由于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因此大众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大众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刻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大众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大众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大众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快乐、健壮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许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接着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路线,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进修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高兴,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天蒙蒙亮,我就跳下床,穿上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接着就叫醒哥哥和爸爸,拿着一盒鞭炮咚咚地跑下楼。爸爸拆开盒子,拿出一串有两米多长的鞭炮挂到墙上,紧接着点燃。鞭炮声噼哩吧啦响彻云霄。就在这时,左邻右舍也开始燃放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
一声声巨响的鞭炮声仿佛告诉大众: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放完鞭炮,妈妈已经煮好饺子了。我们一家围着大方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道新年的祝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吃饺子接近尾声时,小姑和姑父提着大包小包来给我们家拜年。小姑拿出两个大红包分给哥哥和我。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一蹦三尺高!
妈妈“无情”的把两个红包收起来,郑重的问:“你们又长一岁了,在新的一年里知道要做何吗?”
我和哥哥异口同声的回答:“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学更多的智慧,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懂更多的做人道理!”
妈妈和爸爸听罢,笑了,夸我们长大了。妈妈也把红包还给我和哥哥。
我爱春节!——春节,新的起点,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