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艺术特色的意境在诗中的体现 杜甫的艺术风格

一、杜甫艺术特色?

第一,杜甫的诗歌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炼的艺术概括,高度反映社会面貌。

第二,杜甫的诗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他爱乡的胸襟,博大的精深的智慧,站在唐诗一定的高度。

第三,苍劲凝练的艺术语言,用字精当,言简意丰。

二、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致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天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特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情感,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情感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影响: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领悟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三、短歌行曹操语言艺术特色?

《短歌行》的语言特色可概括为下面内容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情感,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四、三字经语言艺术特色?

《三字经》,全文共一千余字,之因此名为《三字经》,是由于它采用了三字一句的形式,这样的表达既便于诵读又利于记忆。

读了《三字经》,你便会深有感触,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并非只会满口之乎者也,说一些似懂非懂、难以捉摸的文言文。《三字经)》 的语言概括能力之强,措辞造句之严谨可以用“前无古人”来形容。如果说唐诗宋词用简短的文字就可以创设出一一个个空灵的意境,足以证明中华古代文人才华横溢的话,那么《三字经》在语言组织方面的造诣也是堪称一流的。

《三字经》 并非随意拿来些文字表意堆砌而成,在语言的韵律、节奏感等艺术性方面,《三字经)》 也无疑一个很好的典范。翻近,习相远。”你不难发现,《三字经》 在韵律上, 采用的是三字一 顿、隔句押韵的形式, 非常具有节奏感,读起来如歌谣一般朗朗 上口,听起来如仙乐一般轻松自在, 孩子们天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

五、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这难题,写篇几万字的论文都不太能讲透。诗圣的名头还是成色十足的,就只是校注书就有十几种,这还得说是能流传下来的,杜甫诗篇,光芒万丈,只说律诗就是集大成者。

才大气盛,沉郁顿挫,是公评。

六、简述杜甫《哀江头》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气氛,接   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   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诚恳的爱乡激情的同   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   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   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   回忆到现实的经过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 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七、杜甫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拓展资料为下面内容几点:

强烈的史感:杜甫的咏史怀古诗常常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度思索和感慨。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和对现实的感慨。

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在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中,他常常通过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这些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心全球,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领悟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

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杜甫在咏史怀古诗中既注重叙述历史事件,也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和分析。这种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既有生动的叙事,又有深刻的议论。

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在很多情况下,杜甫写咏史怀古诗是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的评价和议论,来讽喻当下的社会现实。这种创作意图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精湛的艺术手法:杜甫在咏史怀古诗中运用了丰盛的艺术手法,如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深入的刻画等,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深沉的情感基调:杜甫的咏史怀古诗通常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和思索。这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小编认为啊,杜甫的咏史怀古诗具有深刻的想法性、典型的人物形象、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基调等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使得他的诗歌在想法深度、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格。

八、三打白骨精语言艺术特色?

(1)奇幻。小说大胆丰盛的艺术想象,故事务节引人入胜,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全球,同时又极具生活气息。(2)奇趣。《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将的一部,孙悟空的乐观主义;猪八戒农民式的憨厚朴实、懒惰自私、贪吃好色、自作智慧。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将神性、人性和天然性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是《西游记》奇趣的重要缘故。如孙悟空身上的猴子属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现实生活中猪的一些属性(3)幽默、诙谐 。

九、短歌行曹操语言艺术特色乐府诗?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情感,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里面的成句。引《子衿’里面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里面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然而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灵魂,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特别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十、杜甫的古诗律诗绝句各有哪些特色?

一、杜甫七律于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

1.包罗万象的题材涵盖

在杜甫之前的七言律诗,其所书写的内容均较为狭窄。六朝以降,七律已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而经过了初唐的沈?缙凇⑺沃?问等人的加工,七律的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但六朝以来的奉和应制、酬唱赠答、代言思妇等题材仍然是七言律诗的主流。而自杜甫已降,七言律诗的创作方进入了中国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主流之中,可能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种题材都与七言律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杜甫七律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对天然环境进行描绘,所写基于眼前的现景;对典籍中的故事做出议论,所写基于历史;对社会日常中的大事小情予以记录,所写基于生活;以及常常在以上题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抒情写作。如《诸将五首》借古讽今,被誉为“最上者”的《秋兴八首》《登楼》等作品揉家国之情、身世之感于一体等。杜甫的七言律诗将个人、社会、环境、历史、现实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如此广阔的书写范围实为七律史上一大创举。

 2.娴熟恰当的意象运用

杜甫七言律诗特别注重意象的建构与安置,其对意象的运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曾被明朝文学评论家胡应麟称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的《登高》的前四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中,紧密排布了六个意象,每个作为意象指代的的名词(风、天、猿、渚、沙、鸟)之后,均连接了形容词和/或动词对其进行修饰。意象之间紧密相连,其气势如江河直下,却又使读者并不难于领悟;名词之后的修饰语均简洁精要,恰到好处。后两句中却只使用了两个意象,即落叶和长江,但对意向的修饰更加繁杂,“无边”“不尽“从写整体范围之无尽,“萧萧下”“滚滚来“同时写声音与动态,可谓雄壮而具体。前两局的简洁精要与后两句的反复构成对比,而悲壮的诗意与伟大的气势却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3.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自杜甫诗歌问世于中唐来,对其一千余年的评价史中,最为人知而少有异议的评价就是“沉郁”和“顿挫”。杜甫诗歌,尤其是七言律诗,沉郁顿挫的缘故,也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此节简要叙述内容方面的缘故,主要有简洁精练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安排,厚重浑成的意象采用三点。

杜甫的七律语言往往浓缩得极为精当,用极少的文字构筑一个意符,而意符之间的连接则会造成顿挫的效果。如“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黄牛峡、静、滩声、转,之间,均有类似的意符的连接;同时黄牛、白马各自又是常见的语词,天然形成了顿挫的效果。在结构方面,杜甫诗歌的时刻排布、空间排布往往会发生交错式的转移、切割,也有助于“沉郁顿挫”感受的形成。

二、杜甫七律于形式方面的艺术特色

  1.对仗形式的更新

  与五言律诗相比较,七律的写作中需要对仗的句子往往减少。五言律诗经常出现首二句或者末二句对仗的现象,如杜甫本人的作品《登岳阳楼》,首句即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但七言律诗首句和尾句通常并不对仗。但在杜甫的七律中,却常常出现首尾两句也对仗的情况,而对仗的具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句与句之间的严格对应,可能出现部分对仗等现象。

  如上述《登高》,虽然首联和尾联“未尝为对“,但事实上则是八句对仗的。其首二句虽然押韵,但依然使用了严格规整的对仗方式;而尾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似不对仗”,然而“苦”意为“非常,极”,“苦恨”对“新停”,“繁霜”与“浊酒”之间的对仗,都堪称是别出机杼的妙对。这种精巧的八句对仗,无疑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除了首尾均可对仗之外,杜甫还运用句内对仗的技巧。如上述《登高’里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局就有句内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仗工稳而巧妙。

  2.拗体与以古入律的创作

  以古入律,即使用律诗的句式、对偶方式,全诗八句,中间两联对仗,而在声律方面参照古诗,并无律诗的平仄要求。进一步地,这种部分或全部的破弃声律的诗歌被统称为拗体诗。元朝文论家方回统计,在杜甫七言律诗中,全篇拗体(而并非局部拗句)的共有十九首;而并非通篇拗体的拥有拗句的创作则更多。此类诗歌的突出代表是以古入律的《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首诗若按照正体律诗的标准衡量,不合音律,然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奇崛沉雄。不合音律的拗体正是造成这首诗奇崛的重要缘故其中一个。由于采用不合音律势必造成一定的拗口之感,而以古入律又增强了诗歌的古朴之气。除了声律之外,这首诗的句法也高古斗硬,如第二句中的“之”字,在近体诗中甚少如此使用,而在此处则造成了前述“缥缈”形容词的延伸至“飞楼”意象,从而在对意符的直接修饰中插入了时刻的延迟成分,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力量与厚重程度,可谓笔力万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