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话】
开学半月,同学们一定接到了老师们开出的一张张书单,这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令我欣慰的是,不少同学还是没有忘记我们《活过?爱过?梦想过》小文里开出的、以人生为命题的课外书单。一些同学在读《树上的男爵》,一些同学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同学对张爱玲重新有了新的兴趣,也有同学开始啃《奥德赛》。嘉城小美女特意跑来告诉我,老师,疫期以来,我读了60多本书了,快夸夸我。我忍俊不禁,怎么能不夸呢?我要夸你们坚持读书的每一个。我知道,在这个直观的影像时代里,把一本由文字组成的书读下去,的确很不容易。但我依然希望年轻人懂得读一本经典文学的重要性:一本富有智慧和情感的书,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细腻、深刻、冷静和独特,都有不可替代的神奇作用。你不用担心读过的书如风中的云,一过而散。假如生命中有一种陪伴永远不会辜负你,那一定是你读过的书。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言:“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书中的东西原来早已经变成我们自己身上的内在机制,尽管我们已经回忆不起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的,读过的书就像爱过的人,看似随风而逝,连记忆都已浅淡,但那种深刻的塑造和影响,早已无声无息地发生,悄悄刻在你人生的年轮之中。“老师,这本书我读过,但是已经忘了,好像都回忆不起来了。这还有用吗?”看了卡尔维诺这段话,亲爱的年轻人,你还疑虑吗?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约定,开始讨论我们书单中第一序列的第一篇吧。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活着》的理解,更想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感受解读一部作品时所能感受到的层层剥笋式的“逻辑思维的快乐”。【书单“活着”序列之第一篇:《活着》】1.《活着》讲述了什么悲剧?毫无疑问,家庭悲剧,是被看到最多的一层,也是共鸣度最高的一层。《活着》里的福贵,拥有7个最完美最深情的家人。什么是完美而深情的家人呢?他把家产给败光了,但他的父母不离不弃,帮助他还清债务,引导他改过自新好好活下去。他不懂得怜惜妻子,荒唐胡闹。但他破产之后,家珍患难与共,临终还要跟他相约来生。他不能给孩子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但两个孩子乖巧懂事,依赖他热爱他,如影随形跟随他。就连他的女婿和外孙,都愿意接受一切苦难的生活,只要与他相依为命。《活着》最残忍的地方,就是给了福贵7个最完美最深情的家人,然后让他一个一个失去他们。我们的眼泪基本都是在这个悲剧里流下来的。所以,电视剧《活着》在家庭悲剧的层面做了大量的渲染和细节扩展。因为,这的确是最可感、也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一个角度。但是,只看到这个悲剧,那不是完整的《活着》。社会和时代悲剧,是《活着》里包含的另一层悲剧。无可置疑,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所谓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这句话我是认同的。在福贵的人生中,战争带来的社会失序,是他被拉了壮丁的制度根源;威权崇拜所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是造成有庆丧命的文化根源;二喜和苦根的死亡,则是极度穷困带来的恶果……这些都是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因素。因为这层悲剧的存在,《活着》具备了社会和时代批判性。张艺谋的电影版《活着》就是建立在对这个层面的挖掘之上的。但仔细阅读就能发现,这层社会和时代悲剧依然不是《活着》的重点。事实上,这一悲剧的设置,甚至不如家庭悲剧的层面更为完整,因为非常关键的两个人物的死亡,也就是凤霞和家珍,是没有直接的社会和时代原因的。而作为这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们的意义相当关键,特别是凤霞。可以说,如果凤霞不死,后面很多悲剧都有可能不会发生。她的母亲不会在她死去几个月就悲伤离世,她的丈夫不会在独自求生中遭遇意外,她的儿子也不会陷入极度的贫困和无人照顾的处境,因为一碗煮豆子就失去了小小的性命。可以说,他们家庭成员的大面积离世,是在凤霞去世后才发生的,是凤霞离世导致的悲剧性连锁反应。但是很奇怪,这么关键的一个人物的离世,作者并没有把她的死亡与社会时代因素直接联系起来。凤霞的产难只是命运的不幸偶然。甚至在原著中,即便是有庆之死,也没有跟“大跃进”这样特定的时代因素本身搭上联系。如前所述,有庆是死于人们的特权意识。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和护士愿意杀死有庆,但为了抢救又是校长又是县长夫人的产妇,害怕担责的医生和护士们“不知不觉”就把有庆的血抽干了。这种“不知不觉”就是一种潜在的威权恐惧,那并不是只在福贵和有庆的时代才会发生的事情。把有庆和凤霞的死亡归因于社会和时代因素,把《活着》紧紧锁定在社会和时代问题层面的是张艺谋的电影版而不是余华的原著。电影《活着》只对原著做了两个小小的改动,就成功地突出了电影文本的时代社会批判性。把有庆的死改编为炼钢铁太累导致的惨剧,把凤霞的死改编为红卫兵闹剧导致的惨剧。这样两处改编,就把《活着》的悲剧根源,跟特定时代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电影版《活着》通过改编,强化了原著文本的社会批判内容)但是,这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原著为什么没有做?因为这部作品的重点不在这里。要讲余华作品的时代社会批判性,《活着》并不典型,它远远不如余华的另一部《兄弟》来得猛烈且尖锐。但《活着》体现着余华更大的文学野心。指出特定时代和社会的问题,固然是文学的重要职责,但超越时空的局限关注更为终极的人类生存困境,则是文学更为深沉的使命和境界。那也体现着一个作者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及对于人类命运更为厚重的悲悯。所以,作者在英文版自序中说这本书写的是跨越时代限制、也跨越民族界限的“人的共同之处”。那是《活着》中最深沉的一个悲剧——人类的生存悲剧。敏锐的哲学家和易感的文学家们都曾体验到这个悲剧的存在——人们不断出生,然后陆续走向死亡;赤手空拳地到来,又赤手空拳地离去。西西弗斯努力推动巨石,但改变不了巨石滚落的结局。这是一份人人无法逃避的苍凉。面对这样荒诞的人类命运的终极设定,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怎样去活着,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催生了不断探索价值和意义的哲学,也催生了不断试图把握现象和因果的文学。福贵的故事内核,一点也不新鲜,它不过是要对这种苍凉的人类命运进行缩写。所以,作者在日文版自序中又说,《活着》要写的是“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作为人类最为敏感多思的群体,真正的作家们多能体验到这种苍凉的存在。写过这种苍凉感的作家更是不计其数。写《俄狄浦斯王》的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借哈姆雷特之口追问存在意义的莎士比亚,感叹梦想仅存于疯癫的塞万提斯,知道沉舟终将碎裂的歌德,讲述所有奋争终究无果的加缪;还有,认定白茫茫大地的空虚就是宿命的曹雪芹,指出蔷薇百合与坟共存的鲁迅,遥望傍晚的落日而知人生悲怆的张爱玲……他们都是一眼看穿人世的聪明人。因为这份聪明,他们比任何人群都活得沉重——他们得直面这份苍凉,面向滚落的巨石找到支点,面向虚空确立价值;思考枯萎之前该如何绽放;思考落幕之前应如怎样的焰火。他们用文字构建这一切,用以拯救洞穿结局的自己,也拯救那些读到他们文字的人们。这同样是《活着》最大的意义。(对人类终极生存困境的思考,是《活着》最深沉的层面)2.作为失败者的福贵,他的快乐从何而来?看上去,在现实的人生和苍凉的命运中,福贵都是一个“失败者”。就像未能战胜命运的俄狄浦斯王,未能找到黄金时代的堂吉诃德,穷尽一生一事无成的浮士德,未能战胜瘟疫的里厄医生,还有鲁迅笔下那个挣扎着前行但对前路毫无把握的过客。福贵一直试图跟他生命中的巨石对抗:家产没了,就租上几亩地,徒手重来。牛没了,小鸡还可以期盼养成鹅。父母没了,妻儿的责任不能丢。有庆没了,总要帮助凤霞过上好生活。凤霞也没了,也许凤霞的儿子可以拥有不一样的未来……他期盼着,努力着,但巨石最终还是滚落到了山下,他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这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最害怕遭遇的人生。但福贵活下来了。有人说,福贵呈现出了对于苦难的忍耐力。有人则说,福贵代表了奴隶般的对痛苦命运的无意识,他不过是苦熬。这些观点看似有理,但违背基本的情感和情绪逻辑。因为老年福贵是唱着歌出场的:“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在描写老年福贵的笑容时,作者用了“阳光”、“生动”和“欢乐”三个词汇,来展示福贵脸上所呈现的灿烂且生动的笑容。阳光、生动、欢乐——这样灿烂且生动的笑容,必须来自内心的纯净、安宁和满足。人人都会笑,这样的笑容却并非人人都可以拥有。什么笑容都可以伪装,但灿烂且生动的笑容是装不出来的。“忍耐”是以自我的关闭来应对外来的强烈不适感和压迫感,通过抑制自我对外在环境的抗衡欲望和求变意愿,来实现对于自我的保存。忍耐的前提是洞知生活的虐待,如果福贵不是受虐狂,一个强烈地感受到生活虐待的人,是无法产生快乐的主观体验的。至于处于“在苦熬中趋于麻木”的人会是怎样的状态,我们读读鲁迅笔下的闰土就知道了。你是无法想象闰土会展开灿烂而生动的笑容的。那么福贵,这个受尽生活虐待的失败者,他那灿烂且生动的笑容,从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次读《活着》,我都卡在这里。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活着》就阐释不清楚。对于“快乐”,哲学家们议论纷纷。伊壁鸠鲁说,只有跟美德相连的快乐才是正当的快乐。柏拉图说,践行善的人感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斯宾诺莎则认为,快乐是人类对自身能力发展感到满足的体验和结果……可是,都解释不了福贵的“快乐”。假如非要找到一种哲学理论来解释“福贵式”的快乐现象,我认为那该是存在主义。这可以解释:为何我一读《活着》,就会直觉联想到加缪的《鼠疫》和《西西弗斯神话》,为何在我的感觉中,余华总是跟加缪并肩站在一起?(余华,是可以作为中国作家的骄傲的)
我们在课堂上曾说,看到“存在主义文学”这几个字,先不要畏惧和头大。存在主义文学的基础是最为真实可感的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不去故弄玄虚掉书袋,而是贴着人生体验去说人话,存在主义文学是容易解释也是容易理解的。存在主义文学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体验就是:我们以为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意愿活着,但悲哀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真正属于我们的人生,更没有真正按自己的意愿活过——我们活着,过着不属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人类生存的终极荒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世界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全套的模式、定规和标准:要得到哪些东西,才叫成功。要达到哪些标准,才叫实现了价值。要生活成什么样的状态,才配得上说自己是幸福和快乐的。这一切都是先于我们的意志而存在的。以加缪《局外人》中的年轻人莫尔索所面对的人生为例:他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系列的预设——母亲死了要嚎啕大哭才算美德,跟人谈恋爱就得不断做出表白和承诺,这份工作比那份工作收入更高,所以更值得拥有……回到我们自身,当我们说“成功”、“价值”、“幸福”、“快乐”、“满足”这些词汇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标准又是什么?要有怎样的财富才能得到满足?要拥有什么层次的身份和地位才能感到快乐?要怎样在人群中出人头地,做出卓然辉煌的成就,才叫价值呢?这些标准,我们做得了主吗?除了茫然地被卷入这些预设价值的追逐,你有选择吗?加缪的作品提醒我们:你看,生而为人,我们何时拥有过选择的自由?我们不过度过了可悲的被设计的一生。人们穷思竭虑,甚至耗尽生命,执着地追逐那些预设的价值标准和幸福模式,实现了就洋洋得意,以为是成功;未能实现就灰心丧气,甚至就此生无可恋。多么可悲啊,我们甚至没有认真考虑过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什么是真正值得去为之奋斗的,就茫然地被那些既定的成功标准和幸福模式约束住了。从人类终极命运的层面而言,人类文明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和成功目标,预设出各种各样的幸福和快乐的模式,本是一种悲壮,因为人类要用这些被定义为“价值”、“成功”、“幸福”和“快乐”的东西,去对抗那有死人生的空虚宿命。但从何时起,这些曾经的福音却已变成了枷锁——追求优秀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当一个孩子因为等级考试考了B,就决定坠楼而亡,这“优秀”的模式已经出了问题。追求“强大”也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当一个成年人在权力竞争中失败,就决定以结束生命的方式与对手同归于尽,这种惨烈也实在令人唏嘘。意欲得到“爱与被爱”的价值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当我们无法得到,就陷入绝望的自卑,或是爆发出伤人的愤怒,这份“得到”的执着,也违背了这些价值设定的初衷。《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意义就这样诞生:他拒绝被这样的预设和设计所限定,他选择对那些被人趋之若鹜的价值标准、成功模式和幸福范本,说“不”。他对抗的不是这些价值标准、成功模式和幸福范本,他想要的只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界定自己的成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幸福,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在人类苍凉命运中生发出来的最可贵的东西——自由。(对我而言,加缪唯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辞世过早)现在,回头再看福贵。余华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大家能看懂这句话了吗?福贵的快乐和幸福就是未曾被界定、被设计的幸福和快乐,是福贵保持的在世俗幸福和快乐模式之外、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按照世俗的观点,财富名利身份是快乐和幸福的前提,但是福贵是在破产之后才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的。也许正因为福贵生而富贵,所以他深深体会到他曾拥有过的财富和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在祖辈留下的如山财富中,福贵很难感知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他只能靠赌博和嫖妓来换取肉体的短暂快乐。但是,恰是在破产之后,父母的期望,妻儿的依赖,才让他真正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脱下绸衣,从零开始学习务农。从四体不勤的富家子,到熟练耕种养活家人的农夫,在这生活巨大落差中,他挺住了,他也做到了。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巨大转变。于是,他收获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无法被任何世俗幸福概念所定义的幸福!这种自我的满足、欣赏和快乐,真的是所有被界定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群都能感知到的吗?我看未必。在福贵的人生中,有那么多至痛的“失去”,失去财富、身份、亲人,按照世俗的标准,所以我们界定他为“失败者”。但正因为我先入为主把他界定为“失败者”,所以我无法弄懂他为什么可以快乐。现在我可以反问自己了——福贵是失败者吗?当我界定他为失败者时,我也被既定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给限制住了。因为我看到的只是结果的呈现,我未曾注意福贵在过程中的体验。用我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只带回了空空的鱼骨架,结果呈现——他失败了。但《老人与海》的核心巨量篇幅,发生在大海深处老人与鱼群的反复搏斗。在带回空空的鱼骨架之前,他征服了巨大的马林鱼,又一次次击退鲨鱼群的进攻。圣地亚哥,他失败了吗?就像在歌德的《浮士德》中,直到死亡,浮士德一路挫败,一无所成,没有真正完成任何一个梦想。但为何歌德要让上帝把他接入天堂?因为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从爱情追求、仕途奋斗、文艺理想追逐,到理想国的打造,他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站起。没有任何一次失败可以让他沮丧,更没有让他的自我枯萎和干瘪。也只有这样的自我力量,让他实现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他的人生不是越走越低,而是梦想越来越大,自我的期许越来越高,胸怀和境界越来越开阔,温厚和悲悯越来越深沉——在一路挫折和失败中,他把自己活成了真正大写的人格。浮士德,他失败了吗?(歌德这样洞察人生的智者,让人除了拜服,无话可说)那么,福贵,他是不是容易理解了呢?福贵在一系列的失去中,从未失去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活下去的勇气、坚持正直良善的决心,看待人生的自由态度。于是,那些“失去”没有断送他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和珍惜,他用记忆的方式,把所有的“失去”变成了生活的勇气。当他促狭地对着老牛不断喊出亲人们的名字,你就知道他从未失去那些亲爱的人,他们永远跟他在一起,变成他生存力量的一部分。假如福贵被世俗那些关于“成功”和“失败”,“得到”和“失去”的标准所控制,我相信他根本撑不住这样的命运,他要么自杀,要么忧郁而死,要么就是发了疯。正因为福贵从未接受世俗既定的关于“怎样才会幸福”,“怎样才会快乐”的定义和模式,他的情感和情绪才没有被这些外在的标准所控制,他不但存活下来,而且保留住了自由地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他那灿烂而生动的笑容,还可疑吗?跟福贵相比,有多少人被外在的成功和价值的标准,快乐和幸福的模式所控制,从而失去了在生活中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呢?——我没有考上名校,我就快乐不起来;我没有顺利升职,就无法感知人生还有幸福;我没有比别人有钱有势,我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价值……就这样,在追求那些预设的幸福标准和快乐模式的同时,我们可悲地把大部分的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都丢掉了,因为我们失去了感知它们的能力。所谓快乐和幸福,如同满地绽放的花朵,风中摇曳的树叶,它们公平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中,从未缺席。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有能力看到它们,发现它们,感知到它们,为它们而感到自己人生的可贵和难得。人间真正的幸与不幸,从来不是金钱财富、成功价值这些通行标准所能界定的。真正不幸的人只有一种,就是被那些通行标准牢牢控制,被它们控制住了喜怒哀乐,控制住了自我评价的方式,也控制住了面对人生的态度。这些不幸的人,他们会被那些所谓的得失荣辱牢牢困住,从而没有能力发现自己人生中绽放的花朵和摇曳的树叶,他们会可悲地失去享用它们的运气。我们都活在苍凉的终极命运中。但福贵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希望。你是否懂得从那些枷锁中适当脱身,是否能像福贵一样,就算生活给你的全是失去,你还是能拥有感知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和自由角度。同样,是否能像浮士德一样,就算梦想未曾实现,但依然可以实现自我的强化和提升。也可以像圣地亚哥老人那样,你们只看到了我空空的鱼骨架,但我依然可以在梦中感知到那个只属于我自己的自我——那头永远不会被命运压垮的雄狮。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一切,你就摆脱了“被设计”的宿命,成为加缪笔下为终极自由而奋斗的勇士。也许,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余华所说的那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再读《活着》:苍凉和自由
相关文章
- 形容自由的成语有哪些(形容洒脱随性自由的成语)
- 自由的用英语怎么说短语(寓意自由洒脱的英文名)
- 自由之翼图片(自由之翼 调查兵团)
- 自由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与自由相对的是什么)
- 梦见蘑菇是什么征兆(女人梦见自己采野生蘑菇)
- 财务自由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实现财富自由)
- 自由联想名词解释(自由联想名词解释心理学)
- 向往自由洒脱的诗句
- 自由女神像英文怎么读(自由女神像变成丧尸)
- 若为自由故(北岛诗歌《自由》)
- 形容自由的成语有哪些(寓意自由不受约束的字)
- 游戏发展国搭配表(自由度高的种田游戏)
- 音乐响起来你会自由(手机莫名响起音乐哪里的问题)
- 旅游自由行是什么意思(自由行和跟团游哪个好)
- 我向往自由(我真正想要的自由)
-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区别(自由水的功能四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