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什么河(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今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对外披露,《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方案,到2023年,大运河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争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有水。
“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
树影斑驳,岁月留痕。
如今,坐着游船儿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两岸高楼林立;古桥回眸,桨声灯影中,好一幅秀美壮丽的画卷。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延续最久、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是根脉深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和象征;大运河本身是享誉世界的中华金名片,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孙杰介绍说。
古代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最重要的交通就是沿江、沿河的水上航运,于是勤劳而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奇迹—京杭大运河。
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为目的人工河流,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它们是中国最伟大的人工奇迹,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长城是脊梁,运河就是血脉,这一撇一捺连在一起就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大运河的开通对周边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但缩短了运输的时间,同样也节省了运输成本,为经济的交融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运河承载和运送的又岂止粮和物,还有文化,千年历史中,运河的沿岸衍生出了无数的码头,多少政要商贾、文人墨客流连于运河之上,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优美诗篇。
申遗+大运河文化带
丝毫没有夸张:大运河的波光中漂来了北京城,北运河与南运河的交汇,则碰撞出天津城。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
历史上,运河上漕粮运输十分繁忙。有人统计称,如果从耗能来看,水运的耗能是公路运输的八分之一左右,是铁路的二分之一左右。今天大运河自济宁至杭州段的内河航运能力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位。由此看来,古代中国利用运河开展漕运就是利用了运河运输成本极其低廉的优势。
“从保存形式看,山东济宁以南1000多公里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年运量达5亿吨。与世界各国运河80%以上均已废弃或改作其他用途相比,大运河开凿时间如此久远,还能保留如此长度的通航功能非常罕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廷皓曾经指出。
“从水利文化的角度来看,大运河集中了水利工程所有类型,17世纪前我们的水利规划、水工建筑、水利工程管理一直是领先世界的,水利规划的科学技术成就至今也是少有超越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徐明教授坦言。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2005年,有着“运河三老”之称的学者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以《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为题,联名致信18个运河城市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时数年、不懈努力,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两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
2019年12月5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文件从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
大运河精神
“当下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为沿岸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样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
对于如何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总结了16个字:“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业升级、活力彰显。”文化引领,就是“以文铸魂”活化运河沿线文物,实现古为今用;生态优先,是全面提升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品质,逐步实现水系连通和滨河绿道贯通,构筑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环境。
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的古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机,对今后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山东台儿庄曾因大运河流经而繁华一时,也曾被日军的炮火毁于一旦,如今通过挖掘丰富的运河资源,再次“因河而兴”,以特有的色彩和魅力,重现于世人面前。
江苏淮安从运河中汲取发展精神动力,大力推动退圩还湖的生态工程,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时代精神,带来了可见的生态效应与旅游效益,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启示。
北京擦亮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在保护传承弘扬运河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平津闸遗址、将军庙、龙王庙“一闸两庙”修缮,运河沿岸工业遗存保护,举办高碑店村文化庙会,实现高碑店湖游船通航等。
今年3月,全长5.7公里的大运河文化保护带通惠河高碑店段景观提升概念性设计方案出台,年底将让通惠河“活”起来,使通惠河高碑店段成为连接首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魅力廊道。
“重视保护大运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弘扬大运河精神,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孙杰说。
在孙杰看来,大运河是仍在发挥运输、供水作用的“活态遗产”,所谓保护好,就是要尽量不破坏文物,在坚持尽量“原状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多抢救文物。当然,既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好就是对现有运河风貌进行科学的恢复、修复和功能改造,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展示,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孙杰说,“利用好,就是坚持不能让‘遗产变遗物’的原则,在保护传承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做好保护传承。”
“传承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一件大事、好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大运河精神’的支持和丰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传承‘大运河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运河精神’提供内生精神动力。”孙杰认为,大运河精神主要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