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读后感600字(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
朱良启
有几句话一经说出便被无数青年当作警世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有个人放弃在北京团中央工作的大好前程,优越条件,在风华正茂之年一头扎入中国最基层的村庄深入生活,主动选择一条艰辛的创作道路,一住就是14年,看上去就像一个淳朴的老农,甚至死后也埋葬在了他深爱着的村庄旁边。这个人叫柳青。
有部作品甫一出版便广为称道,好评如潮,成为我国当代反映农村生活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60多年来,这部作品经受住了读者、专家与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这部作品便是柳青用尽半生心血写出的《创业史》,本文开头的几句话便出自该书。
我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面的主人公梁生宝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让我深为佩服,阅读欲极强的我非常想看完全部小说,可惜身处偏僻农村的我一直找不到原著,好不容易几次有机会去县城新华书店询问,都失望而归。后来在电脑上网能看了,我却不喜欢这种读书方式,因为我习惯读纸质书,可以在上面勾画圈点,写评议感想。直到2011年我才在书店买到2009年北京版的一二部合集《创业史》,此后十年间我前后读过五遍。
《创业史》的情节倒不离奇动人,主要是写从上世纪的1929年至1954年间,陕西境内渭河以南,秦岭脚下汤河北岸下堡村的农民一心想创业发家的故事。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有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一般中农梁大、郭庆喜、冯有义,兵痞二流子白占魁,有原先是贫农,但借着土地改革致富,已经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自己使命初心的郭振山。更多的的是以梁生宝和养父梁三为代表的贫雇农,包括任老四和他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孤儿寡母任欢喜娘俩、高增福高增荣弟兄、王二王拴拴父子、冯有万王生茂杨大海等人。这些出身不同的人,梦想都是通过创业发家致富,如果说区别,就是有人只想着自己致富就行,别人受苦受难与自己无关,有人不仅想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想引领穷苦人一起过好日子。当然,他们的创业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
富农姚士杰的发家是从其父姚富成开始的,姚富成从一个故意掉队的乱兵手中得到120两银子后,买地买车买马,狠心剥削租他地种的穷庄稼人,人称“铁爪子”。有空就悉心传授儿子如何趁人之危下手巧取豪夺财物。姚家很快成为富农,解放后姚家被斗争,清退了部分财物,姚士杰仇恨新社会阻断他发家的梦想,利用所有的机会给梁生宝的穷人互助组作对添乱。
富裕中农郭世富靠给军阀管理土地,当“二地主”,转手剥削穷人走上发家之路。他也讨厌新社会,但胆小,只是时不时给互助组拆台使绊子。梁三的哥哥梁大原先靠辛苦卖豆腐维持生计,勤劳能干,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毛驴和土地。在地主杨大剥皮的诱惑下,冒险从汉中以买马为名贩运大量烟土,两次成功后得到报酬320块银元。有了原始积累,梁大迅速买了土地牲口,发家后的梁大忘记了自己的出身,看不起穷人,耻与穷人为伍。勉强入了互助组,但自私自利,处处占便宜,怕吃亏,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常常闹着退伙。
还有下堡村第一位共产党员郭振山,在土改中一马当先冲在前头斗争地主,被选举为村代表主任。但他自私自利,分到最好的土地。土改结束后,就把入党的初心忘了,买地盖房,一心想自己发家创业。乡书记卢明昌说他“个个汗毛孔都是心眼,浑身是心眼!”他打压一心为了穷人忙活的梁生宝,他认为自己才是哈蟆滩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威望只不过是按党的政策办事的结果,背离组织要求,他的威望便迅速下降,连没什么本事的徐寡妇都轻视他。
梁生宝的养父梁三很苦,他爹辛苦一辈子,给梁三留下三间正屋,抱着儿子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辞别人间。但梁三命运不济,死了两回牛,媳妇死于产后风。连续的打击使他连房子都拆掉卖了木料和砖瓦。后来又娶了因灾荒死了丈夫,带着儿子逃难的梁生宝母亲。重新建立家庭的梁三又燃起了创业的希望。十年过去了,家业依然如故。十三岁的梁生宝开始给地主做长工,吃苦受累,和养父一起创业做发家梦。但是在那个时代,不发横财,不狠心剥削,只靠勤劳是不能发家致富的。为了创业,一家人破命地干活,“狠住心,一年没吃盐、没点灯……”但当年的收获被国民党的保公所强行拉走作公粮。梁生宝成人后,被拉了壮丁,梁三卖牛赎他回来。为了避免再被拉丁,生宝逃亡终南山,一家人不再想创家立业之事。
1949年夏天,当地解放,梁生宝当了村民兵队长,土改时,梁家分了十来亩稻地。梁三弯了多年的腰杆挺直起来了。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梁三准备继续实现当年的创业梦想:盖一座三合瓦房院,一家人齐心协力大干挣钱买地卖牲口发家。但这时梁三悲哀地发现,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养子对自家创立家业的念头远远1对工作、对党要求办的事劲头大。他认为养子是傻瓜,不办正事,劝养子退党。梁生宝只回答养父一句话:“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梁生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党要求的办好互助组的事业中,一家富不行,要带着全组的穷苦人一起富起来,一起过好日子才是有出息。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富农和富裕中农压根不愿意加入甚至敌视互助组,他们怕吃亏,怕穷人占他们的便宜。而任老四,高增福等人都是受地主剥削多年,已经被榨干了骨髓,家底一无所有,刚翻身能吃上饭的人家,一点天灾人祸马上就能击倒他们。他们发展生产缺肥料、缺牲口、缺钱花。像赤贫户高增福,分了地,贷款买了牲口刚一年,妻子难产死亡,只好卖牛办丧事,三年过去了,还欠着公家的贷款,苦熬日子。郭振山只顾自己发家致富,完全忘了穷兄弟。有人自私,就有人大公无私,历史的责任落到了共产党员梁生宝肩上。而梁生宝也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领着由穷兄弟组成的互助组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指导下往共同富裕的大路上走。梁生宝在党的教育下,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这是一种为党为人民干事业的理想热火。在多少革命先烈身上,甚至后来的雷锋、郭明义、袁隆平等人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火焰在燃烧。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梁生宝入党以后就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的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所号召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获得有味儿!
为了解决土地增产问题,梁生宝多方打听去郭县为互助组买能早熟的稻种,为了省些钱。他宁可睡火车站的泥地上,也不住最便宜的旅馆。忍着嘲笑喝不要钱的面汤,吃自己带的干粮。他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出差错,因为“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微信。”买来稻种后,他原价卖给别家,最后连自家的也不够了。他做的几乎每件事都不是考虑个人而是党在群众里头的影响。他相信科学,请求上级派来农业技术员帮助科学种田,最后粮食大丰收,解决了口粮和饥饿的问题。但互助组还是缺钱卖大牲口发展生产。梁生宝和穷弟兄们决定进终南山割竹子扎扫帚卖给供销社。
在区委王书记的支持下,供销社先付给他们一笔预付款用来做准备工作。王书记还交代了进山的注意事项,甚至连一些预防意外的药品也免费送给给梁生宝。梁生宝带着队伍进山辛苦劳动一个多月,在劳动中他处处启发穷兄弟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要看到团结的力量,要看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怀,没有克服不了困难。他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他让人民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在穷人眼中真正共产党员的样子。在这样的党员的带领下,互助组办的非常成功。由靠吃“借贷粮”活命的穷鬼变成向国家出售余粮一万二千斤的人家。贫雇农真正体会到做为劳动者的尊严和做土地主人的幸福。
也是在梁生宝的影响下,一个个互助组迅速成立。此后在当时政策的指引下,区委指导梁生宝带头成立了下堡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合作社。党的目标是让农民一步一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允许在农村在出现新的阶级分化。要用社会主义的力量占领全国的乡村阵地。当然由互助组到农业社,摊子大了,新的困难随之而来,但梁生宝没有退缩,他开始了新的创业。在县委和区委的大力支持下,他的创业成功了。他完成了和养父梁三想法完全不同的创业。
《创业史》虽然着眼于一个小村庄走合作化道路的过程,但柳青实际想要表达的却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一宏大主题。全书通过生活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新的历史巨流”及其展开的细微波光。小说在艺术上塑造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创业史》对后世影响极大,既有文学的影响,也有作者柳青人格的影响。柳青以扎根农村14年的生活与创作实践,向人们昭示了何谓“深入生活”、书写时代。掩卷深思,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柳青本人,都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和收获。如果每位共产党员都像梁生宝一样为党为民工作,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指日可待。路遥曾经说过:“柳青是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可见柳青的不俗意义和作品的普世价值。斯人已逝,斯人未远,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将永存人间!
作者简介:朱良启,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淮北七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青年文摘》《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市场星报》《淮北文史》《淮北日报》《淮北矿工报》《淮北广播电视报》《相城》《立根》《濉溪文艺》《烈山文化》等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360余篇,110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