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称为什么称号居士(杜甫被称为什么称号他的诗被称为)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原籍襄阳(今属湖北)。
在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名号特别多,而且情况复杂。杜甫因为他的不朽诗篇,“闻于当时,传诸后世”,而使他的名、字、行第、官职、郡望、自号、别号、谥号等等,也一起流传了下来,并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使用着不同的名号。
杜甫的名号,在十几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有些是人们常用的,几乎是妇孺皆知,但对其来历和涵义,并不一定十分清楚,如杜工部、诗圣等;有些是不常用的,渐渐地被人生疏了,如杜员外、杜文贞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杜甫的名号。
子美:是杜甫的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甫,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子美,就是甫字的注脚。杜子美,在杜甫的名号中最为常用。
杜二:唐代对人的称呼,有一种是异于其他朝代的,即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代其人,其行第是以叔伯兄弟中的次序来排列的。杜甫,行二,这个二,或许因为杜甫叔伯兄弟中有一个年长者,也可能杜甫有一个同胞哥哥。第一个称杜二的人是李白,他有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后高适有《人日寄杜二拾遗》,严武有《寄题杜二》等诗。从这几个人与杜甫过从甚密的关系来看,凡以行第称杜甫者,都带有亲近和尊敬的意味。
诗史:有人认为,这个称号仅指杜诗而言,其实,它具有双重意义:既说杜甫具有史官一样的笔触;又说杜甫的诗歌,是用诗记录下来的历史。“诗史”之称起于何时,今已难考,晚唐的孟棨在《本事诗?高逸篇》李太白条下已提到:“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当时”,当然是指杜甫生时,可见这一称号至少在晚唐以前已被社会确认了。
诗圣:《辞源》有“诗圣”条,曰:“明清人始以诗圣推杜,如明杨慎谓‘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清王士禛谓‘李白飞仙语,杜甫圣语’,故有诗仙诗圣之称。”其实,推杜甫为诗中之圣,早在宋代就有了。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曾说:“李太白之诗,列子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无待者,神于诗者与: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与!”(《升庵诗话》卷11)。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关于“诗圣”称号的最早出处。但直呼“诗圣”二字者,至明末才开始出现。《杜臆》的作者王嗣奭说他梦中与杜甫在草堂对酒谈诗,他的《梦杜少陵作》诗云:“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杜陵:读杜诗的人都知道,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诸生”。照此看来,杜甫居住长安时,不就住在杜陵吗?其实,杜陵只是杜甫的郡望,也就是说,杜陵是杜家最早居住的地方。唐人很少以“杜陵”称杜甫,至宋代,用这个称号的人才多起来。后人用这个称号,一般情况下不用“野老”、“野客”,而尊称为“杜陵老”、“杜陵老翁”、“杜陵子”、“杜陵杰”等。
少陵:少陵原,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汉宣帝的夫人许后葬此,因其陵较宣帝的陵差小,故号小陵。少、小同义,后世又称为少陵。少陵原因以得名。据考,少陵原即为杜甫当年困居之处,今原南麓尚存一座杜公祠。杜诗《曲江三章》有“杜曲幸有桑麻田”句。少陵这个称号也起于杜甫自谓,《哀江头》云:“少陵野老吞声哭。”后来,即成为杜甫众多称号中,较为常用的一个。
拾遗:《旧唐书?职官志》载:门下省设左拾遗,谏官,从八品上,皇帝扈从。拾遗,是一个级别低却地位高的职务,唐代不少重臣都是由这个职务升上去的。杜甫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逃离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肃宗所在的凤翔,是年五月十六日被任命为左拾遗,次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左拾遺任上的这一年多时间,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活的最高点。在杜甫的仕途上,以官阶而论,左拾遗不是最高的,却是最重要的。他的同代人常常称他杜拾遗,或许是这个原因。
草堂先生:第一个称杜甫为草堂先生的人,是宋代成都知府胡宗愈,他在《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中说:“草堂先生,谓子美也。草堂,子美之故居,因其所居而号之曰草堂先生。”至南宋末年,有一部佚名者编辑的杜甫诗集,题称《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浣花老翁:杜诗《入奏行》中有“肯访浣花老翁无”句。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建在浣花溪畔,因爱其风光幽美,故自号。亦称“浣花老”。
杜工部:杜甫曾在成都作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即以其官衔称为杜工部,意与称杜拾遗同。工部,是古代掌管城池土木工程的机构,工部员外郎为工部侍郎的辅佐官。唐代以服色区别官阶,五品以上为绯色,可知杜甫这个工部员外郎,虽为虚职,但级别还是比较高的。难怪那些喜欢以官职称人者,总也忘不了称杜甫为杜工部。
杜员外:《宋本杜工部集》卷18附录了几首他人诗,如韦迢的《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郭受的《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等,皆称杜甫为杜员外。所谓员外,即额外之官。严武为杜甫表荐的工部员外郎,就是有名无实的正员之外的官。
文贞公:纽怜为元代开国大将,勇力过人,且多谋略,他在攻陷成都之后,似乎明白了取天下需武功,保天下却要文治的,于是大兴儒学。据称,他用自已的积蓄,在成都杜甫草堂建起了一座书院,并奏请皇帝于至正二年(1342)为杜甫封谥号。杜文贞这个谥号,由此而来。
老杜:与今日“老张”、“老王”之称有别,实为“杜老”。《新唐书?杜牧传》:“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以别杜甫。”杜牧既为小杜,那么杜甫不论在宗族的辈分,还是在诗坛上的名气上,都当为老杜。在杜甫众多名号中,老杜尤得人喜受,可能是这个称号更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个垂老多病、愤世不平的杜甫形象,想到那雄浑老道的诗篇,而且称起来也让人感到亲切顺口。
上述的杜甫名号,都是较为常用的。此外,尚有杜甫尝自称的“老病客”、“江湖客”、“狂夫”等等,但使用的范围不够广泛。